原標題《88歲老太太南京街頭跌倒 骨科醫(yī)生沖上前急救》;記者:唐欣然 劉峻 徐紅艷 王穎菲
進行急救處理后,賈晉輝(右一)和潘先生(撐傘者)等人,正等待救護車趕來
好人賈晉輝
聽見“哎喲”一聲叫喊,南京鼓樓區(qū)寧海路花店的老板和一旁加油站的工作人員都跑了出來,只見一位老奶奶躺倒在地,神志不清。所有人都沒有遲疑,立即圍了上去。有的為她護起了一塊安全區(qū)域,有的為她拿來了遮陽傘,而一位正在給車加油的男士,更是一邊喊著“我是醫(yī)生”,一邊沖上前來為老人進行檢查和急救。
昨天上午,在短短半小時內,南京鬧市區(qū)街頭,上演了這樣一幕老人跌倒、眾人相助的溫馨場景。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醫(yī)生街頭救人的事兒還真不少,這也引發(fā)市民對急救話題的關注。
八旬老人跌倒,他喊著“我是醫(yī)生”上前急救
昨天上午11點左右,家住南京五臺山附近的王奶奶一個人慢慢走在寧海路上。老人今年88歲了,昨天她隨身帶了幾個橘子,打算趁著春暖花開“出來玩玩”,一會兒就回家吃午飯。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眩暈,讓她猝不及防,一下倒在了地上。
“哎喲。”聽到這聲**,加油站旁花店老板潘先生趕緊探出頭來看。只見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奶奶正躺在門前的路面上,拐杖和塑料袋也掉在了地上。潘先生趕緊上前,喚了幾聲,老人沒有回應。一旁加油站的兩位工作人員也趕來幫忙,并撥打了120和110.
見此情景,一位正在給汽車加油的30多歲男子也打開車門沖上前來,“沒關系,我是醫(yī)生!”他跑上前來,二話不說,跪在地上給老人做起了檢查和急救,直到救護車將老人送走。這一舉動讓潘先生和加油站工作人員都很感動,“醫(yī)者仁心。”他們感慨著,同時一直追問男子是哪所醫(yī)院的醫(yī)生。不過對方怎么都沒肯透露,“他不停地說,只說是小事,然后就開車離開了。”
醫(yī)生在救人的同時,一旁的人們也沒有閑著。由于老人躺在非機動車道上,來來往往的電動車很多,細心的加油站工作人員趕緊拿來警示柱,給老人制造了一個保護區(qū)域。并幫忙引導車流。擔心長時間的暴曬會更加引起老人身體的不適,潘先生又扛來花店的遮陽傘,在老人身旁舉著。
救人者是骨科醫(yī)生,自稱“只是舉手之勞”
昨天下午,根據加油站工作人員提供的現(xiàn)場照片,記者幾經輾轉,終于找到了這位好心醫(yī)生。他叫賈晉輝,今年40歲,是江蘇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骨科的一位副主任醫(yī)師,從醫(yī)已經16年。
“上午確實幫了一個老人,不過不是什么大事。”他向記者回憶稱,昨天上午11點,自己剛上完夜班開車回家,路過寧海路加油站時停車加油。準備付錢時,一位躺在加油站旁花店門前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看到老人躺在地上不動彈,身邊還有幾個人,他趕忙上前查看。呼吸、脈搏正常,頸部、胸腹部和臀部也沒有明顯損傷。由于老人身體背部著地,賈晉輝摸了摸老人的后腦,有一個大血包在頭枕部位,他初步斷定是顱腦損傷。擔心地上涼氣過重,賈晉輝找來衣物墊在老人頭下。
“一開始老人意識比較模糊,只張著嘴說不出話。”賈晉輝告訴記者,過了一會兒,老人漸漸清醒。此時,救護車還沒來,老人嘴里說著要回家。擔心老人有腦出血的風險,賈晉輝攔住了老人,告訴她還是去醫(yī)院拍個片子看一下比較安全,并陪著老人等來了救護車。
“只是舉手之勞,”他再次向現(xiàn)代快報記者強調說,“遇到類似情況,所有醫(yī)務工作者都會這么做的。”
獲救者家屬:多虧這么多好心人,太感謝了
在鼓樓醫(yī)院急救大廳,記者見到了被120救護車送來的王奶奶。此時,老人精神已經恢復了許多,但已然不記得早上發(fā)生了什么。“我就是出來玩玩的。”她說。因為年紀大了,老人沒法準確說出自己家的地址和兒女的電話,身上也沒有帶任何證件,記者詢問了半天,只知道老人姓王,家住廣州路附近。
幸好在民警的聯(lián)系下,一小時不到,老人的兒媳趙女士趕到了醫(yī)院。“多虧有這么多好心人,太感謝了。我媽真是命大。”
趙女士告訴記者,要不是接到派出所民警的電話,她和丈夫都不知道老人出去了。“平時我都在家陪著她,如果她出門,我們也會跟著。但這兩天我正好有事,今天早上9點出門了,給她做好了午飯在家,中午熱一熱就行了,以為沒什么問題。”趙女士坦言,這兩年,老人家年紀大了,記性也不好,但她也不好把老人反鎖在家里,只能千叮嚀萬囑咐不要一個人出門,沒想到還是出了事。
醫(yī)生指出,王奶奶可能是先暈再跌的,根據CT顯示,暈倒的原因可能是輕微腦梗。“老人的腦細胞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壞死,所以偶爾會出現(xiàn)大腦缺氧現(xiàn)象,對這么大年紀的老人來說,這種情況不罕見。萬幸的是沒有腦出血,也沒有骨折。”他建議趙女士帶著王奶奶再去相關科室做詳細檢查。
這讓趙女士稍微放下心來,她滿懷感激地表示,去年冬天,一次老人一個人出門,也發(fā)生了類似情況。當時,她正一個人從五臺山的一個坡子上往下走,突然剎不住腳,一下跌倒,造成左胳膊骨折,幸虧被好心市民看見,送到了醫(yī)院。“南京真的無愧其博愛之名,好人太多了!”她表示,會再和幾位好心人聯(lián)系,好好感謝他們。
每個人都應掌握一點急救常識
實際上,醫(yī)生在街頭救人的場景并不少見。本報有過多次類似的報道,無論是江蘇省人民醫(yī)院、**總醫(yī)院、南京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還是南京市胸科醫(yī)院、南京市兒童醫(yī)院,眾多醫(yī)生、護士,都在路遇突發(fā)急癥時拼盡全力,以醫(yī)者仁愛之心救死扶傷。當然,在這背后,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國內急救知識普及率不足2%
近日,中央電視臺一條《中國醫(yī)生美國救人》的新聞引起了熱議,網友紛紛轉載點贊并夸其為“中國好醫(yī)生”.唐醫(yī)生在美國救人之所以在國內引起很大反響,與國內持續(xù)幾年的“老人倒地扶不扶”議題不無關系。在這背后,是整個社會以及公眾在急救知識和理念方面的缺失。藍天救援隊隊長、南醫(yī)大二附院急診科副主任醫(yī)師吳晉說,在發(fā)達國家的某些地區(qū),幾乎一個家庭就有一人可以完成自救互救。而目前中國急救知識普及率不足2%,甚至不能保證非臨床科室的工作人員100%都會急救,全民普及還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應加大投入,在公共場所設置急救設備
除了提高公眾的急救常識,公共場所安裝急救設備,也應盡快提上日程。最新的美國版急救指南要求,對于心臟驟停的患者,除了立即采用心肺復蘇外,除顫儀應該盡快使用。吳晉說,美國等國家,公共場所普遍安裝了除顫儀。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有的甚至間隔兩三百米,就有一部除顫儀,不僅有明顯標示,還有詳細圖解教人使用。
江蘇省紅十字會衛(wèi)生救護部負責人聶城告訴記者,江蘇公共場所安裝除顫儀,基本還是一片空白。國內也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數(shù)城市的個別公共場所,安裝了這種設備。“去年,曾經有公益組織向紅十字會組織捐贈了1000臺除顫儀,用于安裝在公共場所,可惜,江蘇后來沒有爭取到這批除顫儀。”聶城說。
普通市民也能輕松操作除顫儀
專業(yè)人士告訴記者,其實除顫儀操作非常簡便,非醫(yī)務人員也可以在語音提示下使用,無需使用者具備高水平判讀心電圖能力。只要打開儀器,根據語音提示操作,粘貼電極片、插入插座、按動放電按鈕,簡單三個步驟,就可以完成心電圖自動分析加除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