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yǎng)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質所致的慢性營養(yǎng)缺乏癥,多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主要表現為體重明顯減輕、皮下脂肪減少、皮下水腫、常伴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紊亂。廣義的營養(yǎng)不良應包括營養(yǎng)不足或缺乏以及營養(yǎng)過剩兩方面。
[診斷程序]
步驟一 是不是營養(yǎng)不良?→重要疑診線索
2歲以下嬰幼兒,體重明顯減輕、皮下脂肪減少、皮下水腫,生長遲緩,消瘦,伴有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紊亂。
步驟二 確診的重要依據
體重下降達正常15%以上,皮下脂肪減少0.8,
↓
確診的其他證據: 消瘦型由于熱能嚴重不足引起,小兒矮小、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膚失去彈性,頭發(fā)干枯、體弱乏力、不活潑,煩躁不安,表情淡漠,易激惹,反應遲鈍,萎靡不振等神經系統表現,無食欲,體溫低。另一種為浮腫型由嚴重蛋白質缺乏引起,周身水腫,皮膚干燥萎縮,角化脫屑,或有色素沉著,頭發(fā)脆弱易斷和脫落,指甲脆弱有橫溝,無食欲,肝大、常有腹瀉和水樣便。也有混合型,介于兩者之間。全身各系統功能紊亂,其他營養(yǎng)素缺乏的表現,喂養(yǎng)不當或不良的飲食習慣,存在腹瀉、先天性畸形等原發(fā)病。
步驟三 病因診斷
飲食因素:母乳不足或母乳喂養(yǎng)時間過長、輔食添加不及時或人工喂養(yǎng)調配不當、不良飲食習慣。
疾病因素:胃腸道疾病包括慢性腹瀉、痢疾、腸道吸收不良綜合征、短腸綜合癥,先天性畸形如幽門狹窄、唇裂、腭裂、心臟病,感染性疾病如麻疹、肝炎、結核、寄生蟲,消耗增多:糖尿病、甲亢等,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早產、雙胎。
步驟四 臨床評估
(1) 體重低下 兒童的年齡別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于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體重低下;如低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體重低下。此指標反應兒童過去和(或)現在有慢性和(或)急性營養(yǎng)不良,單憑此指標不能區(qū)分屬急性還是慢性營養(yǎng)不良。
(2) 生長遲緩 兒童的年齡性別別身高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于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生長遲緩;如低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生長遲緩。此指標主要反應過去或長期慢性營養(yǎng)不良。
(3) 消瘦 兒童的身高和體重與同年齡、同性別參照人群標準相比,低于中位數減2個標準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中度消瘦;如低于參照人群的中位數減3個標準差為重度消瘦。此指標反應兒童近期急性營養(yǎng)不良。
步驟五 病程分期
輕度:體重下降15-25%,皮下脂肪厚度
中度:體重下降25-40%,脂肪幾乎消失
重度:體重下降>40%,脂肪完全消失
[治療程序]
一般治療:
向家長宣傳科學喂養(yǎng)知識,鼓勵母乳喂養(yǎng),適當添加輔食,及時斷奶。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如挑食、偏食等。治療原發(fā)病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和消耗性疾病如結核和心、肝、腎疾病。
急性期治療:
(1)抗感染 營養(yǎng)不良和感染的關系密不可分,最常見的是患胃腸道、呼吸和/或皮膚感染,敗血癥也很多見。均需要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但要防止濫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調),由于營養(yǎng)不良兒經胃腸道的藥物吸收可能不理想,因此普遍主張腸道外給藥。
(2)糾正水及電解質平衡失調 在營養(yǎng)不良的急救治療中,脫水和電解質平衡失調的處理是特別重要,在腹瀉伴營養(yǎng)不良的小兒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①注意液體的進入量以防發(fā)生心力衰竭。
②調整和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營養(yǎng)不良兒嚴重缺鉀,在尿量排出正常時,可給鉀6~8mmol/(kg??d),至少維持5天。同時也有鈣、鎂、鋅和磷的缺乏,如不及時處理,當給予高熱能,高張的腸道外營養(yǎng)液時還會進一步惡化。一般補充鎂2~3mmol/(kg??d),鈣給常規(guī)量,鈉補充少量以免心衰,約為3~5mmol/(kg??d)。
(3)營養(yǎng)支持 在液體和電解質不平衡糾正后,營養(yǎng)不良的治療取決于腸道吸收功能的損害程度,如果腸道吸收功能不良,可以根據需要采用中心靜脈營養(yǎng)或外周靜脈營養(yǎng),前者保留時間長,輸入的營養(yǎng)液濃度較高,而后者不能超過5d。腸道外營養(yǎng)液的成分和量應以維持兒童的液體需要為基礎,一般100ml/(kg??d),蛋白質一般2g/(kg??d)。脂肪是熱能的主要來源,可提供總熱能的60%。在應用腸道外靜脈營養(yǎng)時,應監(jiān)測血清葡萄糖,每6h1次,以防高血糖癥發(fā)生。每周應隨訪肝功能。
如果腸道功能良好,營養(yǎng)支持的方法決定于病人是否能經口攝食。如果不能經口攝食,胃管的喂養(yǎng)應考慮,如伴有胃、食管反流、昏迷或其他神經損傷則可能需要鼻飼管。如果管道喂養(yǎng)需要長于2個月或管道喂養(yǎng)作為最大的營養(yǎng)傳遞方式,應考慮采用胃造口術。連續(xù)滴灌喂養(yǎng)有增加細菌生長的危險。應用的營養(yǎng)液的種類依賴于病人的胃腸道功能,如功能良好則全蛋白、長鏈脂肪和復雜碳水化合物都可用,也可根據病人腸道吸收量和需要特別設計,根據小兒的大便情況決定這些營養(yǎng)成分是否合適。但營養(yǎng)物的刺激對營養(yǎng)不良性腸道損傷的恢復是必須的。
(4)并發(fā)癥治療
1)低血糖 由于在消瘦型多見,一般在入院采完血后即可靜注50%葡萄糖10ml,予以在補液中可采用5%~10%的葡萄糖液。
2)低體溫 嚴重消瘦型伴低體溫死亡率高,主要由于熱能不足引起。應注意環(huán)境溫度(30~33℃),并用熱水袋或其他方法保溫(注意燙傷)同時監(jiān)測體溫,如需要可15分鐘一次。
3)貧血 嚴重貧血如Hb<40g/L可輸血,消瘦型一般為10~20ml/kg,浮腫型除因貧血出現虛脫或心衰外一般不輸血。輕、中度貧血可用鐵劑治療,2~3mg/(kg??d)持續(xù)3個月。
恢復期治療:
(1)保證熱能和蛋白質的供應 急性營養(yǎng)不良的小兒在恢復期有明顯的體重增長,慢性營養(yǎng)不良的小兒則沒有這種變化。趕上生長的身高速度可以達到正常同齡兒的2~3倍,因此提供足量的熱能和蛋白質即為重要。在計算熱能和蛋白質需要時應按相應年齡的平均體重(或P50)計算,而不是小兒的實際體重。
(2)食物的選擇 選擇適合患兒消化能力和符合營養(yǎng)需要的食物,盡可能選擇高蛋白高熱能的食物,如乳制品和動物蛋白質如蛋、魚、肉、禽和豆制品及新鮮蔬菜、水果。
(3)促進消化和改善代謝的功能。
①藥物治療 給予各種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以助消化。適當應用蛋白同化類固醇劑如苯丙酸諾龍,每次肌注10~25mg,每周1~2次,連續(xù)2~3周,可促進機體蛋白質合成,增進食欲,但在用藥期間應提供足量的熱能和蛋白質。食欲差者還可用正規(guī)胰島素2~3U,肌肉注射,每天1次,注射前先用20~30g葡萄糖,每1~2周為1療程。同時可補充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如維生素A、D、B1、B2、B12、C、E等。因營養(yǎng)不良時常伴有這些物質的缺乏。
②中醫(yī)治療 酌情使用捏脊、推拿等方法,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臨床經驗與注意事項]
1.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
2.防止傳染病和先天畸形。
3.合理喂養(yǎng)、調整飲食,定期測量體重,加強護理。
4.蛋白質和熱量供給原則:由少到多逐漸增加。熱量供給:輕度營養(yǎng)不良80-120-150(Kcal/kg.d),中度60-120-150(Kcal/kg.d),重度40-60-120-150(Kcal/kg.d)。蛋白質供給:輕中度2-3-4.5(g/kg.d),重度1.5-2.0-3-4.5(g/kg.d)。
5.浮腫型患兒常有肝臟脂肪浸潤注意性B超檢查。
6.注意監(jiān)測血壓心律,離子紊亂,腎臟功能等。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
流感治療的當前狀況與挑戰(zhàn)盡管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和治療手段,流感治療仍面臨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