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AFP)是一種單鏈糖蛋白,分子量約為70,000道爾頓。最初由胎兒的肝臟和卵黃囊產生,在胎兒循環(huán)中約12~15孕周達到峰值,隨后逐漸衰減,直至出生。正常個體到2歲后,循環(huán)中AFP含量一般不超過20μg/L。
當成人肝細胞發(fā)生癌變時,肝癌細胞恢復了產生AFP的功能,而且隨著病情惡化含量會急劇增加,約80%的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會升高,故AFP被做為診斷肝癌的一個特異性指標,其準確性僅次于肝臟的***組織病理檢查。
并不是所有的成人血清AFP高,就一定能診斷為肝癌。AFP診斷肝癌的特異性是相對的,在生殖細胞腫瘤中AFP陽性率為50%;在腸胃管腫瘤中,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升高;孕婦也會因為胎兒AFP的分泌,血清呈現AFP陽性。
也并不是所有的肝細胞癌均會出現AFP陽性。肝癌時,肝癌細胞間合成AFP的差別可達1000倍,有些病例甚至不產生AFP或產量極少。其原因可能是:①存在兩種肝癌細胞,一種能合成AFP,另一種不能;②AFP只在細胞周期的一定時相合成,不處于此時相時不能合成;③與肝癌細胞的分化程度有關,高分化和低分化癌細胞很少合成或不能合成AFP;④癌細胞嚴重壞死時,影響AFP的合成;⑤有的肝癌患者肝臟纖維間質較多,使AFP不易進入血液,從而造成血清AFP含量降低或陰性。
在臨床診斷肝癌時,動態(tài)觀察血清中AFP的含量具有很大意義。一般檢測血清AFP濃度大于500μg/L、且持續(xù)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μg/L、持續(xù)8周者,可考慮有患肝癌的可能。同時還需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甲胎蛋白增高,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癥等。
另外,在肝癌中,AFP的動態(tài)改變,不僅能夠在診斷肝癌中起作用,還可以用來反應肝癌病情的變化,甚至是評價各種治療等。一般AFP含量的上升多提示病情惡化,幾乎沒有隨AFP上升好轉的病例;而AFP含量的下降,卻不能反應疾病好轉,還需結合臨床;對于經手術治療后的患者,若AFP含量下降幅度不大或先降后升,則要考慮癌腫切除不趕緊、局部復發(fā)或已有轉移的可能。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guī)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