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的診斷和治療 內容預覽:
(點擊下圖可對專家課件進行全文預覽)
結核病是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累及全身多個臟器,但以肺結核最為常見,排菌病人為社會傳染源,人體感染結核菌后不一定發(fā)病,只有在抵抗力比較低時才會發(fā)病,是全國十大死亡病因之一。
主要分為人型、牛型和鼠型等類型,人型和牛型為主要病原菌。屬分枝桿菌,生長緩慢,在改良羅氏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需4-6周才能繁殖為菌落。涂片染色具有抗酸性,也稱抗酸桿菌,鏡檢為細長、稍彎的桿菌。對外界抵抗力較強,陰濕處可生存5月以上,將痰吐在紙上直接燒掉是最簡易的滅菌方法。
病灶中不同生長速度的菌群.A群:代謝旺盛不斷繁殖,致病力強,傳染性大,也容易被抗結核藥殺滅。B群:在吞噬細胞內的酸性環(huán)境中受抑制的結核菌,只對少數藥物敏感,是復發(fā)的根源。C群:為偶然繁殖菌,同B群。D群:為休眠菌,一般耐藥,但逐漸被吞噬細胞消滅。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傳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結核病人,尤其是痰涂片陽性而有沒有經過治療的患者痰液。傳播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吸入后引起肺部感染,次要途徑是經消化道進入人體。
免疫與變態(tài)反應:人體對結核菌的自然免疫力(先天免疫力)是非特異性的。接種卡介苗或經過結核菌感染后獲得的免疫力(后天性免疫力)具有特異性,能將入侵的結核菌殺死或包圍,制止其擴散,是病灶愈合。結核病的免疫主要是細胞免疫,表現在淋巴細胞的致敏和細胞吞噬作用的增強。結核菌侵入人體后4-8周,身體組織對結核菌及其代謝產物發(fā)生的敏感反應稱為變態(tài)反應,屬于第Ⅳ型(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使局部出現滲出炎癥,甚至干酪壞死,并伴發(fā)熱、乏力及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此時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
免疫對人體起保護作用,變態(tài)反應常伴有組織破壞,但對細菌也不利。嚴重疾病、營養(yǎng)不良或應用免疫抑制劑均可削弱免疫力,變態(tài)反應也同時受到抑制表現為結核菌素試驗無反應。入侵結核菌的數量、毒力和人體免疫、變態(tài)反應的高低決定著感染后結核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轉歸。肺部首次感染(常為小兒)后,細菌被吞噬細胞攜帶至肺門淋巴結(淋巴結腫大)并可周身傳播(隱性菌血癥),可發(fā)展為粟粒性肺結核。成人(兒童期多受過輕微感染或接種過卡介苗)機體已有相當的免疫力,此時再感染,多不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也不易發(fā)生周身性播散,而在再感染局部發(fā)生劇烈組織反應,病灶為滲出性,甚至干酪變質、液化而成空洞。
結核菌侵入人體后引起炎癥反應,細菌與人體抵抗力之間的較量互有消長,可使病變過程十分復雜,但其基本病變主要有滲出、增生和變質三個方面.
滲出為主的病變:*充血、水腫和白細胞浸潤,早期滲出性病灶中有中性粒細胞,以后逐漸為單核細胞也就是吞噬細胞所代替,在大單核細胞內可見吞入的結核菌,往往出現在結核并的早期或病灶發(fā)生惡化時,有時也見于漿膜結核,病情好轉時滲出性病變被完全吸收消散。增生為主的病變:開始時可有一短暫的滲出階段,當大單核細胞吞噬并消化了結核菌后,菌的磷脂成分使大單核細胞形態(tài)變大和扁平,類似“類上皮細胞”,從而形成結核病的特征性病變-結核結節(jié),“結核”由此得名。另一種表現是結核性肉芽腫,是一種彌漫性增生性病變,有類上皮細胞和新生毛細血管構成。變質為主的病變:常發(fā)生在滲出和增生性病變的基礎上,是病情惡化的表現,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或菌量過多時,滲出性病變和結核結節(jié)連同原有的組織結構一起壞死,這是一種徹底的凝固性壞死。大體標本的壞死區(qū)呈灰白略帶黃色,質松而脆,狀似干酪,故名干酪樣壞死。
三種病變可同時存在于一個肺部病灶但往往有一種病變?yōu)橹鳎衫覙訅乃啦≡钪薪Y核菌大量繁殖,可引起液化,部分被吸收,部分被支氣管排出后形成空洞也可在肺內造成支氣管內播散。
霧化吸入療法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與口服法相比具有用藥劑量小、見效快、副作用...[詳細]
1、無明顯誘因的**性咳嗽持續(xù)2——3周,治療無效2、原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