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高思和她的同事正在為患者洗腳
一旦進了重癥監(jiān)護室(ICU),那就意味著病情危重。在ICU的“保護”下,患者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不允許家屬陪護,一天只有半小時探視時間,讓這里變得神秘而又嚴肅?;颊吣艿玫较ば恼樟蠁??醫(yī)護人員每天的工作又是怎樣的?近日,記者穿上白大褂,走進衛(wèi)計委中日友好醫(yī)院ICU,度過了短暫而又漫長的10個小時。
查房3小時,不放過一點蛛絲馬跡
“開始查房!”上午9點,忙完了交接班和業(yè)務學習,在ICU工作了20多年的科主任李剛開始帶領醫(yī)生們去查房。頓時,大家更忙碌了。
2床的張先生最年輕,病情卻最重。他戴著呼吸機,頭上蓋著冰帽。“30歲,高血壓,因腦出血住進醫(yī)院。”主治醫(yī)生小孫向大家匯報。隨后,是呼吸頻率、心律、氧飽和度等主要生命指征。這期間,主任不斷提問,年輕醫(yī)生則要不斷“接招”。
在ICU病房,記者看到多數患者都在50歲以上,不少人已經無法說話,身上插滿了輸液管、引流管等各種管子,連著呼吸機、監(jiān)護儀等醫(yī)學設備,機器上的紅色數字不停地閃動著。“嘟、嘟、嘟”,突然,床頭的機器發(fā)出了急促的響聲,立刻有醫(yī)護人員趕了過來。李剛說:“作為一個生命支持單元,病情復雜、變化快、突發(fā)情況多是最大特點,這就需要我們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指征,一旦發(fā)現異常,必須及時應對。”
11點,李剛來到5床肖大爺的病床前。70歲的肖大爺病情有所好轉,但還是有肺損傷、感染等問題。原因在哪兒?李剛又開始提問了。有的醫(yī)生說是心衰,有的醫(yī)生說是呼吸衰竭等。“絕不能只考慮一方面,各種可能性都要充分考慮。”李剛說,盡管病情有所好轉,但醫(yī)生必須“悠著點”,對患者盡心盡責。
直到中午12點,李剛和同事們花了近3小時查房。只要是有意識的患者,李剛都會俯身詢問:“您感覺怎么樣???”與門診不同的是,從病情到尋找病因,再到最后制定治療方案,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細致討論,就如同破案一樣,不能放過一點蛛絲馬跡。因為,哪怕任何一點疏忽都有可能致命。
洗腳又按摩,護理費只有9元
3個小時的查房,讓不少醫(yī)生累得直捶腰。“快去吃飯,1點要收個病人!”12點40分,一名男醫(yī)生提醒道。此刻的醫(yī)生辦公室,有人對著電腦飛快地寫著病歷,有人抓緊時間吃著剛叫來的外賣。
“接收和轉出病人是我們最忙的時候。”1998年就來到ICU病房的資深護師高思,已將床位收拾妥當,正在護理臺整理輸血管等物品,為接收病人做準備。
下午1點,剛做完結腸癌手術的崔大爺還沒從麻醉中蘇醒,便被直接推進了ICU。醫(yī)生們交接著病情,高思則和另外5名護士一起,左右兩邊各3人將崔大爺“轉移”到了ICU病床上,并迅速為他接好各種儀器,輸上液。
在高思看來,ICU的護理工作很細碎,要持續(xù)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對于剛收進來的術后患者,前2小時每隔15分鐘要記錄一次生命體征;對于病情平穩(wěn)的患者,每1小時記錄一次生命體征及護理內容,每2小時為患者翻身、拍背、按摩受壓處,每4小時為患者測量體溫。當初,這份工作的挑戰(zhàn)性吸引了年輕的她入行;如今,她在辛苦和高壓下艱難堅守著。
下午2點,記者來到72歲的張老太太的病房。只見她躺在床上,兩名護士站在洗發(fā)擦浴車兩邊,耐心地幫她洗頭。記者看到,張老太太的耳朵里塞著兩團小棉花,以防進水。護士一邊小心翼翼地給她沖洗,一邊聽從她的“指揮”,幫她撓撓頭,擦擦水。
“像張奶奶這種長時間住在ICU的患者,我們每周洗兩次頭。”一名高個護士告訴記者。洗頭本是件簡單的事,但在床上給ICU患者洗頭可是項技術活,涉及19項技術操作考核標準,如患者體位、塞耳是否正確等。包括洗頭、足部護理、面部清潔等在內,護士們每個月必須接受一次抽查考試,考試資料足足有六七厘米厚。
今年26歲的護士王育梅告訴記者,ICU給患者提供最高級別的護理,這里的患者沒有家人陪護,洗頭、洗腳、洗臉、倒尿,所有的事情都由護士打理??垢腥緦CU患者非常重要,因此護理工作要做得特別細,為避免口腔潰瘍,要定時做口腔護理,一點皮膚的小問題就可能引發(fā)感染,所以清潔十分關鍵。不過,這一整套護理下來,一天的護理費只有區(qū)區(qū)9元,光洗頭一項都不夠。“上學的時候,聽老師說要給患者摳大便,當時覺得特接受不了?,F在我工作3年了,這種事情也做過。”王育梅說,她和高思一樣,在家都沒給父母洗過腳,但在ICU,洗腳是每天的工作。
思考生命,需要信任和責任
“奶奶,您的病情挺穩(wěn)定的,放心吧!”王育梅一邊用毛巾輕輕地給3床的老奶奶擦著身體,一邊哄著她。這位老奶奶81歲,因摔跤骨折住進醫(yī)院,脾氣像個小孩。就在這時,一個中年女士風風火火地闖了進來,保安攔都攔不住。原來,她是3床老奶奶的女兒,得知母親今天不能按時轉入普通病房后,特意趕來了解情況。
這種患者家屬硬闖進來的情況在ICU并不少見。家屬希望能陪伴親人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甚至是最后的那段時光,但出于預防交叉感染、患者病情等需要考慮,醫(yī)院不得不規(guī)定每天探視半小時。“請放心地把親人交到我們手上,請相信我們會用自己的良心照顧好他們。”王育梅說,他們特別希望得到家屬的理解。
時間很快到了下午3點20分,ICU病房每兩周一次的疑難病例討論開始了,這次的“主角”是2床的張先生。他各項指標均指向重度腦損傷,甚至接近臨床腦死亡,只能靠呼吸機及升壓藥等維持生命體征。醫(yī)生們細致地討論著,不錯過每一個細節(jié)。李剛說,當好ICU醫(yī)生,最關鍵的就是要有責任心。因為你的手上,是一個人,一個生命,和一個正面臨生離死別的家庭。
“這個病例帶給我們最大的思考是,該如何面對這些預后不好的患者。”ICU副主任尹培剛認為,患者病情極其危重,但是家屬還想繼續(xù)維持生命。作為醫(yī)生,我們有必要做些引導,讓患者安靜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會后,李剛把張先生的父母叫了進來,他關切地說:“我非常理解你們的心情,但是現在情況很不樂觀。氣管切開是有風險的,對病情沒有直接幫助。你們考慮一下,是不是還要做?”
記者聽到了張先生父親隱隱的抽泣聲。他聲音顫抖地說:“大夫,我們相信你們。不管是什么情況,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吧。只要有一點兒希望在,我們做父母的把該做的都做了,也算是盡了責。”隨后,記者在病房看到張先生的母親一手摸著兒子的臉,一手捂著嘴哭了起來,滿臉都是淚。一位在ICU干了20年的女主任醫(yī)師吳麗娟說,每次看到這么年輕的生命漸漸消逝,心理都會很難受。ICU的工作,讓她感受最深的便是生命的脆弱無常。
晚上6點半,你可能正在回家的路上,而ICU依然燈火通明。高思剛洗完澡,準備回家,她中午倒進杯子里的水,一口沒顧得上喝。1個小時前,護士們交班結束,她們已為患者洗凈了雙腳。
剛畢業(yè)不久的宋韓明,和往常一樣住在病房。對他來說,這一天尚未結束。他習慣在夜深入靜時,重新思考白天遇到的各種問題。他說,要趁年輕多學點。吳麗娟說,兒子6歲時因心肌炎休學幾個月,她把兒子鎖在家里,只管中午送飯。那時候,她為了工作不顧一切,兒子最恨她嘴里說出的“值班”二字。而這就是他們的一天和他們的職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