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 3.培土生金 4.陰病治陽 5.陽病治陰
6.瀉南補北 7.胃主通降 8.封藏之本 9.先天之本 10.治節(jié)
11.喜燥惡濕 12.嬌臟 13.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腎同源) 14.水谷之海(太倉).
15.七沖門 16.燥濕相濟 17.氣海 18.氣化 19.氣機
20.宗氣 21.陰脈之海 22.陽脈之海 23.十二經(jīng)別 24.一源三歧
25.辨證求因 26.百病之長 27.六氣 28.傷寒 29.中寒
30.瘀血 31.陽盛則熱 32.陰盛則寒 33.陽虛則寒 34.陰虛則熱
35.氣機失調(diào) 36.陰盛格陽 37.陽盛格陰 38.逆治 39.從治
40.陰中求陽 41.急則治標
答案
【A型題】
1.B 2.A 3.B 4.C 5.B 6.C 7.D 8.E 9.B 10.B
11.C 12.C 13.A 14.A 15.D 16.C 17.A 18.A 19.C 20.B
21.A 22.E 23.D 24.A 25.C 26.A 27.C 29.E 30.E 31.A
32.D 33.B 34.B 35.B 36.D 37.C 38.C 39.C 40.B 41.D
42.B 43.C 44.B 45.A 46.C 47.E 48.A 49.E 50.E 51.A
52.B 53.C 54.B 55.B 56.E 57.A 58.B 59.C 60.A 61.A
62.A 63.C 64.B 65.D 66.E 67.A 68.E 69.A 70.D 71.A
72.C 73.B 74.E 75.B 76.B
【X型題】
1.ACE 2.** 3.BDE 4.**E 5.ACE 6.ABDE 7.ACDE 8.AC 9.DE 10.BCDE 11.BCDE 12.BCDE 13.ACDE 14.ACE 15.**DE 16.**DE 17.BDE 18.**DE 19.ACDE 20.ACE 21.**E 22.ACE 23.**E 24.ADE 25.**DE 26.**DE 27.**DE 28.CDE 29.**DE 30.**D 31.**E
【填空題參考答案】
1.前半夜;下午 2.陰中至陰;陰中之陽 3.肺金;腎水
4.滋腎養(yǎng)肝;乙癸同源 5.主升;喜燥惡濕 6.汗;涎
7.脈;肌肉 8.腦;胸中 9.肝;沖脈
10.精血互生;藏泄互用 11.先后天關(guān)系;水液代謝 12.肝腎;精血(乙癸)
13.宗氣;營氣 14.推動;固攝 15.元;原
16.排汗;排尿 17.氣陷;氣閉 18.營氣;宗氣
19.血能化氣;血能載氣 20.津能生氣;津能載氣 21.生津;攝津
22.手太陰肺;足厥陰肝 23.中焦;食指橈側(cè)端 24.沖脈;沖脈
25.手陽明大腸;足太陰脾經(jīng) 26.胸中;手厥陰心包經(jīng) 27.足陽明胃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
28.足太陰脾;足少陰腎 29.足太陽膀胱;足厥陰肝 30.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
31.濕邪;濕邪 32.寒性凝滯:寒性收引 33.肺;津液
34.氣;津液 35.濕;寒 36.脾;纏綿
37.心:心 38.風邪;風 39.溢飲:懸飲
40.肝肺;胃 41.氣虛;脾氣虧虛 42.脾腎;腎
43.肝腎;腎 44.逆治;證候性質(zhì) 45.從治;假象
46.反治;因時制宜 47.熱因熱用;陰盛格陽
【是非題判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名詞解釋參考答案】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中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離的兩個方面,即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從而維持和促進事物的相對平衡和發(fā)展變化。五行之間這種生克互用關(guān)系,謂之五行制化。
2.滋水涵木是根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立的治法之一,即滋養(yǎng)腎陰以養(yǎng)肝陰,又稱滋腎養(yǎng)肝法,乙癸同源法。適用于肝腎陰虛證。
3.培土生金是根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立的治法之一,即補脾益氣而補益肺氣,又稱補養(yǎng)脾肺法。適用于脾肺氣虛之證。
4.即補陽是指陽氣虛衰不能制陰而致陽虛陰盛的虛寒證(即陰病),治療上當溫補陽氣(即治陽),以制陰寒的一種治法。亦即王冰所釋“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意。
5.即補陰是指陰液虧損不能制陽而陽相對亢奮的虛熱證(即陽病),治當滋陰壯水(即治陰),以抑制陽熱之亢的一種治法,亦即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說。
6.根據(jù)五行相克關(guān)系確立的治法之一。所謂“瀉南補北”是指瀉心火滋腎水的一種治法,又稱瀉心補腎法,滋陰降火法。適用于心腎不交證。
7.飲食物經(jīng)胃的初步消化再下行于小腸,小腸分清別濁后,其濁者下移于大腸,而大腸主津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這種由胃而小腸而大腸乃至排泄于體外的功能活動,稱為胃主通降。胃的通降作用還表現(xiàn)在與脾主升清的相互協(xié)調(diào),升降相因,從而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排泄。
8.腎內(nèi)藏真陰真陽,腎陰(腎精)充則化源足,腎陽(命火)旺則生命力強。故腎之真陰宜藏而不宜泄;腎之真陽,宜潛而不宜露。腎的封藏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藏精、納氣、司二陰開合及固胎等方面。
9.由于腎所藏的先天之精,是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與生俱來,為人體生命的源泉。加之,先天之精得到后天之精的充養(yǎng)而產(chǎn)生的“精氣”這種物質(zhì)。是人體臟腑陰陽的根本,其盛衰,直接和人的生長、發(fā)育、衰老,與生殖繁衍能力有關(guān),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10.肺的功能之一。肺主治節(jié),實際上是對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具體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調(diào)節(jié)人體的呼吸運動,使之有節(jié)奏地一呼一吸;二是隨著肺的呼吸運動,調(diào)節(jié)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使全身氣機得以調(diào)暢:三是通過呼吸機能,輔助心臟推動血液運行:四是通過宣降協(xié)調(diào)運動,促進津液的輸布與排泄。
11.脾主運化水濕,為“太陰濕土”脾虛失運則易于生濕,濕盛則又易困脾而阻礙運化,因濕得燥則能化,所以說脾喜燥。而濕邪過盛又最易傷及脾陽,使脾失健運,故說脾惡濕。
12.指肺。由于肺葉嬌嫩,不耐寒熱。肺外合皮毛,開竅于鼻,與外界直接相通,易受外邪侵犯。而且肺為清虛之臟,喜潔凈不容異物,“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說肺為嬌臟。
13.臟腑與五行相配,乙屬肝木、癸屬腎水。生理上,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同源互化,這種相互滋養(yǎng)的關(guān)系,稱為肝腎同源、“乙癸同源”。
14.指胃。因胃是接受、容納并腐熟飲食水谷的主要臟器,故稱“太倉”、“五谷之腑”。
15.“七沖門”見于《難經(jīng)[Ⅱ馬十四難》,是指整個消化系統(tǒng)中七處要沖、關(guān)隘。即“飛門”為口唇,“戶門”為齒,“吸門”為會厭,“賁門”為胃上口,“幽門”為胃下口,“闌門”為大小腸連接處,“魄門”為**。
16.脾胃關(guān)系之一。脾主運化水濕,為太陰濕土,喜燥惡濕;胃為陽明燥土,喜潤惡燥。兩者結(jié)合,則脾得胃燥而不濕,胃得脾濕而不燥,從而保證脾胃正常納運。
17.氣海有上、下氣海之分,膻中為上氣海,為宗氣匯聚之所,其下丹田為下氣海,為男女精氣匯聚之處。
18.所謂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升降出入)面產(chǎn)生的各種變化,包括精、氣、血、津液以及尿液、汗、淚、涕、唾等各自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zhuǎn)變。氣化的形式分兩種:一是同化,即促使飲食物轉(zhuǎn)化成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氣、血、津液等人體所需的物質(zhì);二是異化,即將機體利用后的濁物以及組織中的廢物,變成糟粕而傳送到有關(guān)器官組織中,分別排出體外。如果氣化作用失常,則可飲食物的消化呼收和氣血津液的生成、輸布;同時亦影響液、尿液和糞便等的排泄。從而發(fā)生各種代謝異常的病變。
19.氣機指氣的運動,其運動形式為升、降、出、入:機體的臟腑、經(jīng)絡(luò)組織器官的各種生理活動,全賴氣的升降的出入運動。所以說,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
20.宗氣是由自然界清氣與水谷精氣結(jié)合而形成的氣,宗氣積于胸中,有助肺呼吸和助心行血的作用。
21.指任脈。循行于胸腹部正中。任脈與手足三陰經(jīng)相聯(lián)系(兩陰接胸腹),具有調(diào)節(jié)全身陰經(jīng)氣血的作用。
22.指督脈。循行于腰背正中。督脈下手足三陽經(jīng)均相聯(lián)系(六陽經(jīng)會大椎)起著調(diào)節(jié)一身之陽經(jīng)氣血的作用。
23.是十二經(jīng)脈別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它除了加強十二經(jīng)脈中相為表里兩經(jīng)的聯(lián)系外,還能聯(lián)系十二經(jīng)脈所不能到達的器官與形體組織。
24.任、脈、沖三脈均起于胞中,謂之“一源”,“三歧”指三脈分道而行,即任脈行于前,經(jīng)腹胸而上;督脈行于后,經(jīng)腰背而上;沖脈則分為三支。
25.是中醫(yī)認識病因的一種特殊方法。它以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為依據(jù),通過分析癥、證以推求病因。
26.指風。風邪四季皆有,可全兼五氣,易于它邪合而為病,且常為外感病的先導。
27.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的重要條件,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又稱“六元”,一般而言對人體無害。
28.指外寒傷及肌表,衛(wèi)陽郁閉,肌腠閉塞,以惡寒、發(fā)熱、無汗、脈浮等表證為特征,亦稱太陽傷寒。
29.指寒邪直接入里及內(nèi)臟陽氣者。若直傷于肺,則見咳嗽痰多、痰稀色白等癥;若傷及脾胃,則納運升降失常,見脘腹痛痛,吐瀉清稀等癥。
30.又稱蓄血、惡血、敗血、胚血。指體內(nèi)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jīng)之血積存于體內(nèi),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jīng)脈及臟腑的血液,均稱為瘀血。
31.指邪熱亢盛,簡稱“陽盛”。陽盛的病理特點,主要為陽熱亢盛,但陰液尚未虛衰,表現(xiàn)已壯熱,口渴,心煩躁動,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等為特征的“實熱”病變。
32.指陰寒過盛,簡稱“陰盛”。其病理特點主要是陰寒過盛,陽氣未衰,水濕增多,表現(xiàn)已惡寒,蜷縮,四肢厥冷,大便稀瀉,小便清長為特征的“實寒”病變。
33.指陽氣虧虛,臟腑失于溫煦,代謝活動減弱,產(chǎn)熱不足的病理狀態(tài),稱簡“陽虛”。陽虛的病理特點是: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偏盛的“虛寒’’病變。以脾、腎兩臟為多見。
34.簡稱“陰虛”。陰虛的病理特點是:陰液不足,不能制陽,陽氣相對偏亢的“虛熱”病變。以肺、肝、腎三臟為多見。
35.指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包括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
36.陰陽格拒的病理變化之一是指陰寒過盛,將陽氣格拒于外而出現(xiàn)的內(nèi)真寒外假熱的病變。如陰寒內(nèi)盛發(fā)展到嚴重階段,在表現(xiàn)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脈微等癥狀的同時,又見身反不惡寒(但欲蓋衣被),面頰泛紅等假熱之象。
37.陰陽格拒的病變之一是指陽邪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閉郁于內(nèi),不能透達于外而出現(xiàn)熱極似寒病變。如陽熱極盛時,在表現(xiàn)有心胸煩熱、口干舌燥等癥的同時,又見陽極似陰的四肢厥冷。
38.又稱“正治”即逆其證候的性質(zhì)而治,也就是采用與證候性質(zhì)相反的方法來治療的一種方法。如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等等。適用于疾病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相一致的病證。
39.又稱“反治”即順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方法。即藥物性質(zhì)與疾病假象一致。適用于疾病本質(zhì)與現(xiàn)象不一致的病證,如熱因熱用,寒用寒用等等。但究其實質(zhì),仍是針對疾病的本質(zhì)而治。
40.是指治療陽虛證時,根據(jù)陰陽互根原理,在助陽藥物中,適當佐以滋陰之藥,便稱為“陰中求陽”,即“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41.急則治標是指當標病甚急,危及生命或影響本病治療,即標病成為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時,當采取緊急措施先治其標。如大出血的病人先止其出血等。
***主要作用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之先興奮后抑制,甚至麻痹;感覺神經(jīng)、橫紋肌、血...[詳細]
臨床醫(yī)囑手冊電子書匯總[詳細]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