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一貫煎主治_______脅痛證,方中疏肝止痛的藥是______。
18.地黃飲子主治______證,其用藥上下同治,但以治______為主。
19.酸棗仁湯中酸棗仁與川芎的配伍,是______與_______之配伍法。
20.越鞠丸主治______證,而主治梅核氣之代表方劑為______。
21.定喘湯所治之喘為外感風寒,_____所致,方中體現(xiàn)“散收”相伍的藥物是麻黃與_____。
22.桃核承氣湯由______(方)加桃仁,______而成。
23.補陽還五湯中用量最重的藥物是_______,其作用主要是______。
24.黃土湯主治_____,脾不統(tǒng)血所致出血證,方中白術,附子與阿膠、地黃并用,是“_____”之配伍法。
25.清燥救肺湯中配桑葉作用在______,桑菊飲中伍桑葉作用在______。
26.藿香正氣散中藿香,一藥而兼兩用,是指既能______又能______。
27.真武湯組成內(nèi)除附子、白術、茯苓外,還有______二藥,主治______證。
28.二陳湯主治______證,方中君藥為______。
29.貝母瓜蔞散主治______證,運用本方時應以咳嗽嗆急,______,苔白而干為使用要點。
30.脾虛食積之泄瀉,最宜______(方);而脾虛濕盛之泄瀉,治療最宜______(方)。
31.九味羌活湯主治______,里有蘊熱證。方中清泄里熱的藥物是______。
32.理氣劑屬于“八法”中的_______法,溫經(jīng)湯屬于_______劑。
33.肝火犯胃之嘔吐吞酸宜用_______(方);而咳血方主治______之咳血。
34.連翹在保和丸中作用為_______,而在涼膈散中有______之效。
35.方劑的變化形式主要有藥量增減的變化、________和________。
36.桃核承氣湯主治下焦蓄血證而見小便_______,而五苓散主治膀胱蓄水證則見小便_____。
【是非判斷題】
1.小青龍湯中用干姜、細辛,既溫肺化飲,又助麻黃、桂枝解表。 ( )
2.銀翹散中用藥是辛涼中配少量辛溫之品,故治療寒熱夾雜之證。 ( )
3.濟川煎與麻子仁丸均屬潤下之方,但前者藥性偏溫,后者藥性偏涼。 ( )
4.敗毒散與小柴胡湯組成內(nèi)均配伍人參、甘草,故二方均有扶正以助祛邪的作用。 ( )
5.逍遙散中配伍茯苓、白術、甘草,作用在“培土生金”。 ( )
6.白虎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均用石膏,其配伍作用,前者長于清胃,后者重在清肺。 ( )
7.風熱疫毒之邪發(fā)于頭面之紅腫焮痛,目不能開,最宜仙方活命飲治療。 ( )
8.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小便淋濁,最宜用八正散。 ( )
9.芍藥湯內(nèi)肉桂,其作用是溫陽散寒止痛。 ( )
10.當歸四逆湯既可治血虛寒厥,又可治寒入經(jīng)絡之腰、腿疼痛。 ( )
11.氣虛下陷之久瀉、久痢,最宜用補中益氣湯。 ( )
12.炙甘草湯重用炙甘草、干地黃,可治虛勞肺痿。 ( )
13.腎氣丸用藥配伍方法,屬于“陰中求陽”之類。 ( )
14.牡蠣散所治,既有陽虛自汗,復有陰虛盜汗之癥。 ( )
15.脾虛肝郁,濕濁下注之帶下色白,清稀無臭,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脈緩。治宜用完帶湯。 ( )
16.厚樸溫中湯除有行氣溫中作用外,方內(nèi)配伍肉豆蔻,更有芳香化濕之功。 ( )
17.復元活血湯中用瓜萎根,作用在生津止渴。 ( )
18.小薊飲子用藥:止血之中寓以化瘀,清利之中兼以養(yǎng)血。 ( )
19.杏蘇散由參蘇飲去人參、葛根、木香,加杏仁而成。 ( )
20.麥門冬湯所治之證,乃肺胃陰虧,虛火上炎,氣機逆上引起,凡咳逆、嘔吐而見口干咽燥,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者,均可用之。 ( )
21.三仁湯功能清熱祛濕,主治濕溫病而見濕熱并重之證。 ( )
22.風濕身痛而見身重、汗出惡風者,可用防己黃芪湯。 ( )
23.二陳湯原方中用烏梅生津斂液,以防半夏等溫燥藥物消灼陰液,使化痰而不傷正。 ( )
24.枳實消痞丸所治之痞滿為虛實相兼,寒熱錯雜所致,但以熱重于寒,實多虛少為特點。 ( )
25.陽和湯與金匱腎氣丸的用藥,都體現(xiàn)了“陰中求陽”的配伍方法。 ( )
【名詞解釋】
1七方 2.十劑 3.君藥 4.逆流挽舟法 5.大承氣湯 6.痛瀉要方 7.涼膈散8.理中丸 9.開竅“三寶” 10.玉屏風散 l 1.辛涼平劑 12.生化湯 13.陽和湯 14.溫經(jīng)湯 15.復元活血湯 16.金鎖固精丸 17.四神丸 18.湯劑 19.雞鳴散20.三補三瀉 21.八法 22.汗法 23.溫下劑 24.反佐藥
25.使藥(此外“基本知識”中123—147問也可作為名詞解釋習題)
答案
【A型題】
1.E 2.B 3.E 4.A 5.B 6.E 7.C 8.B 9.B 10.B
11.A 12.E 13.D 14.C 15.A 16.B 17.D 18.C 19.B 20.A 21.C 22.E 23.C 24.B 25.B 26.B 27.C 28.E 29.C 30.C 31.D 32.C 33.C 34.C 35.E 36.E 37.A 38.C 39.D 40.E
41.E 42.D 43.C 44.D 45.B 46.C 47.E 48.B 49.E 50.C 51.E 52.E 53.D 54.A 55.B 56.D 57.A 58.B 59.B 60.E 61.B 62.E 63.A 64.D 65.A 66.E 67.C 68.E 69.D 70.A
71.E 72.E 73.C 74.A 75.E 76.B 77.B 78.B 79.C 80.C
81.E 82.D 83.E 84.B 85.A 86.B 87.C 88.A 89.B 90.A
91.D 92.D 93.E 94.D 95.C 96.D 97.C 98.C 99.B 100.E
101.D 102.E 103.C 104.B 105.A 106.B 107.B 108.C 109.E 110.D
【B型題】
1.C 2.D 3.A 4.E 5.D 6.E 7.D 8.E 9.D 10.A
11.E 12.C 13.C 14.B 15.A 16.E 17.E 18.A 19.C 20.A
21.B 22.E 23.D 24.A 25.A 26.E 27.B 28.A 29.B 30.D
31.A 32.C 33.A 34.D 35.D 36.B 37.D 38.E 39.A 40.B
41.B 42.E 43.A 44.B 45.A 46.E 47.B 48.D 49.E 50.A
【X型題】
1.DE 2.**DE 3.ABE 4.**E 5.**D 6.**E 7.**D 8.ADE 9.**DE 10.ABD
【填空題】
1.五十二病方;傷寒雜病論 2.佐助藥;引經(jīng)藥 3.逆流挽舟;扶正祛邪
4.大承氣湯;痞滿燥實 5.小承氣;杏仁、白芍6.透少陽半表之邪;疏肝解郁
7.少陽濕熱;赤茯苓、碧玉散 8.半夏、干姜;黃芩、黃連 9.大頭瘟;涼膈散
10.肺癰;大黃牡丹湯 11.芍藥湯:白頭翁湯 12.芍藥;緩急止痛
13.血虛寒厥;桂枝、細辛 14.人參、白術、甘草;補氣健脾
15.脾虛肝郁,濕濁下注;山藥、白術 16.干地黃;通陽復脈 17.肝腎陰虛;川楝子
18.喑痱;下 19.酸收:辛散 20.六郁證;半夏厚樸湯
21.痰熱內(nèi)蘊;白果 22.調(diào)胃承氣湯;桂枝 23.黃芪;補氣活血
24.脾陽不足;剛?cè)峄?/span> 25.輕宣肺燥:疏風散熱 26.外散風寒;內(nèi)化濕滯
27.芍藥、生姜;陽虛水泛 28.濕痰;半夏 29.燥痰咳嗽;咯痰難出
30.健脾丸;參苓白術散 31.外感風寒濕邪;黃芩、生地黃 32.消;理血
33.左金丸;肝火犯肺 34.清熱散結(jié);清解上焦熱毒
35.藥味加減的變化;劑型更換的變化 36.自利;不利
【是非判斷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名詞解釋】
1.七方,是方劑分類方法之一。首見于《內(nèi)經(jīng)》,即大、小、緩、急、奇、偶、復七類不同的方劑。
2.十劑,是方劑分類方法之一。始于北齊徐之才《藥對》,指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十種方劑。
3.君藥,方劑基本結(jié)構(gòu)之一。即指方中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方劑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藥。
4.逆流挽舟法,是治療方法之一。指用敗毒散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仍由里出表而愈,如逆水中挽舟上行之意,故稱逆流挽舟。
5.大承氣湯,方名。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組成,具有峻下熱結(jié)之效,用治實熱積滯證。因本方有瀉下熱結(jié),承順胃氣之下行,可使塞者通,閉者暢,故名大承氣。
6.痛瀉要方,方名。由白術、防風、白芍、陳皮組成,有瀉肝補脾之功。用補脾瀉肝的藥物來治療土虛木乘,脾受肝制的腸鳴腹痛腹瀉,瀉后腹痛不減的方劑。
7.涼膈散,方名。由大黃、樸硝、甘草、梔子、薄荷、黃芩、連翹、竹葉、蜜組成,具有瀉火通便,清上瀉下之功用;主治上中二焦積熱證。因本方治熱證,清上瀉下并行,使膈熱自消,故名。
8.理中丸,方名。由人參、白術、干姜、甘草組成,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之效,用治中焦虛寒證。因本方用藥,使中焦虛寒得辛熱而去,中焦之虛得甘溫而復,清陽升而濁陰降,運化健而中焦治,故日理中。
9.開竅“三寶”,指涼開方劑中安宮牛黃丸、紫雪、至寶丹三方。三方組成均是以芳香開竅藥配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品,用于治療溫邪熱毒內(nèi)陷心包的熱閉證。
10.玉屏風散,方名。由黃芪、白術、防風、大棗組成,有益氣固表止汗之效,用治表虛自汗,易感風邪之證。因本方益氣固表實衛(wèi)御風,有如擋風之屏障,而又珍貴如玉,故名玉屏風散。
11.辛涼平劑,指用性味辛涼,具疏散風熱作用的方劑。主治風熱表證或溫病初起所致的惡寒輕、發(fā)熱重、汗出不暢、咽痛等證的方劑。方如銀翹散。
12.生化湯,方名。由全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甘草組成,主治產(chǎn)后血虛受寒,惡露不行之證。因本方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化瘀,而能使新血生,瘀血化,故名“生化”。
13.陽和湯,方名。由熟地、麻黃、白芥子、肉桂、炮姜、鹿角膠、生甘草組成;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用,主治陰疽屬陽虛寒凝證。因本方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猶如離照當空,陰霾自散,化陰凝而使陽和之意。
14.溫經(jīng)湯,方名。由吳茱萸、當歸、芍藥、川芎、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麥冬組成;主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之漏下不止,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證。因本方用藥寒熱消補并用,但以溫養(yǎng)沖任為主,故名“溫經(jīng)”。
15.復元活血湯,方名。由柴胡、瓜蔞根、當歸、紅花、甘草、穿山甲、大黃、桃仁組成。功能活血祛瘀,疏肝通絡主治瘀血停滯脅下之脅痛證。因本方各藥合用,使瘀血去,新血生,痛自舒,元自復,故名復元活血湯。
16.金鎖固精丸,方名。由沙苑蒺藜、芡實、蓮須、龍骨、牡蠣、蓮肉組成,主治遺精滑泄證。由于本方用藥以固澀精關為主,有如“金鎖”之意,故名。
17.四神丸,方名。由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生姜、大棗組成。功能溫補脾腎,澀腸止瀉。主治五更泄瀉證。因方中四藥治泄功效神速,故名。
18.湯劑,劑型之一。將藥物配齊后,用水或黃酒,或水酒各半浸透后,再煎煮一定時間,然后去渣取汁,稱為湯劑。
19.雞鳴散,方名。由檳榔、陳皮、木瓜、吳萸、紫蘇葉、桔梗、生姜等組成。具有行氣降濁,宣化寒濕之功用。主治寒濕腳氣。因本方宜在雞鳴時服,故名雞鳴散。
20.三補三瀉,指六味地黃丸組方用藥特點。即本方組成中熟地、山茱萸、山藥謂“三補”;茯苓、澤瀉、丹皮謂“三瀉”。
21.八法,治療方法。即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首見于程鐘齡的《醫(yī)學心悟》。
22.汗法,解表法之一。是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表證的治法,通過發(fā)汗以祛邪外出。
23.溫下法,瀉下劑之一。具有溫里通便作用,適用于臟腑間寒冷積滯之里寒實證。方如溫脾湯。
24.反佐藥,方劑組成基本結(jié)構(gòu)之一。即佐藥中所配用的與君臣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多在病重邪甚,病人拒藥時運用。
25.使藥,方劑組成基本結(jié)構(gòu)之一。有兩種意義。一為引經(jīng)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所的藥物。二為調(diào)和藥,即具有調(diào)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主要作用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之先興奮后抑制,甚至麻痹;感覺神經(jīng)、橫紋肌、血...[詳細]
臨床醫(yī)囑手冊電子書匯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