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皮膚性病科醫(yī)學進展 > HIV感染或可加速男性冠狀動脈斑塊形成
不管其他危險因素如何,長期感染HIV的男性較未感染HIV的男性出現(xiàn)冠狀動脈斑塊的幾率增高。據(jù)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Wendy Post和同事報道,該組人群的斑塊更有可能發(fā)生破裂,導致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發(fā)生。
這一基于大型多中心AIDS隊列研究的發(fā)現(xiàn)表明,感染HIV的男性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該研究于2014年4月1日發(fā)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研究概述
已經(jīng)有研究顯示,HIV感染和心血管疾病之間有相關性,但結果尚不確定。為此研究者轉向了長期的多中心AIDS隊列研究(MACS),納入的受試者包括有或無HIV感染的同性戀和雙性戀的男性。年齡在40-70歲,體重低于200磅,無冠脈重建史。共有618例HIV陽性和陰性的受試者。Post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人群,因為對照組是無HIV感染的同類人群。也就是說,未感染HIV者也有相似的環(huán)境暴露和生活方式。
研究者檢測了冠狀動脈鈣化、斑塊及狹窄。在調整了年齡、種族、CT掃描中心和人群后發(fā)現(xiàn),感染HIV的人比未感染者冠狀動脈鈣化的比值為1.21(P=0.001);在任何類型斑塊、非鈣化斑塊和混合斑塊方面,兩組比值分別為1.14、1.28和1.35,p值分別為<0.001、0.001和<0.004.
在調整了傳統(tǒng)的危險因素后,HIV感染和斑塊及非鈣化斑塊之間的關聯(lián)仍顯著(P<0.005)。感染HIV的男性冠狀動脈狹窄超過50%的可能性更大,但調整傳統(tǒng)危險因素后無顯著差異。
Post指出,這只是一項觀察性研究的橫斷面分析,而且僅限于男性。
隨刊評論
加州大學的Judith Currier博士和威斯康星大學的James Stein博士在隨刊評論中指出,這一發(fā)現(xiàn)將有助于梳理HIV感染著患心臟病的機制,并有助于該病的防止。但是,在HIV感染患者,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他確定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重要性;這一點至關重要。這些因素包括吸煙、高血壓、血脂和血糖紊亂。
Currier和Stein總結道,解決上述因素后我們才能說占到了努力的最前沿,以確保治療HIV感染的受益轉化為有利的長期獲益。
了評估銀屑病關節(jié)炎(PsA)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及危險因素。研究人員進行...[詳細]
皮膚癌患者體表的癌細胞正在如何變化?要是能直觀地看到這些“原生態(tài)”癌細胞就好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