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屬中醫(yī)“溫病”范疇。因病來急暴,一經發(fā)熱,便見爛喉,故又稱“爛喉痧”或“爛喉丹痧”。猩紅熱在中醫(yī)采用辨證論治,下面介紹一下猩紅熱的中醫(yī)診斷治療。
猩紅熱是由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發(fā)熱、咽峽炎、楊梅舌、全身鮮紅色彌漫性皮疹、疹退后片狀脫皮為特征。少數患兒在病后2~3周可發(fā)生急性腎小球腎炎或風濕熱。全年均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季多見,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經皮膚傷口或產道侵入而致感染者,為外科型或產科型猩紅熱。
辨證論治
1.邪侵肺衛(wèi)證
[證候] 畏寒發(fā)熱,咽紅腫痛,皮疹隱隱。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 辛涼宜透,清熱利咽。
[方藥] 解肌透痧湯。主要藥物:荊芥、蟬衣、射干、牛蒡子、桔梗、馬勃、連翹、前胡、葛根、僵蠶、豆豉、浮萍、竹茹。咽喉疼痛者,加板藍根、山豆根、僵蠶清熱解毒利咽;咳嗽有痰者,加浙貝母、杏仁宣肺化痰。
2.毒在氣營證
[證候] 高熱,煩躁不安,口渴欲飲,咽部紅腫疼痛,甚則潰爛,皮疹成片,猩紅若丹。若熱毒內陷,出現高熱昏迷,煩躁譫語,或有抽風,皮疹呈紫紅色,或伴有斑點。舌絳起刺,苔剝,脈數有力。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lián)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