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神經內科醫(yī)學進展 > 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治療最新進展
在某些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癥(DMD)患者中,eteplirsen可以在超過2年的時間內安全地維持其對行走速度的有益作用,并且是首個能在這一時間段內穩(wěn)定膈肌功能的藥物。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是一種X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發(fā)生于男孩。據統(tǒng)計,全球平均每3500個新生男嬰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病。患者在學齡前就會因骨骼肌不斷退化出現(xiàn)肌肉無力或萎縮,導致不便行走。大概在7歲到12歲時,會徹底喪失行走能力,通常到20多歲就會因為心肌、肺肌無力而死亡。目前針對該病,醫(yī)學界尚無有效療法。
在最初的24周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研究中,4例患者接受每周30 mg/kg的 eteplirsen治療,4例患者接受50 mg/kg 的eteplirsen治療,4例患者使用安慰劑。在開放標簽的延長期研究開始時,安慰劑組有2例患者轉至每周30 mg/kg組,2例患者轉至每周50 mg/kg組。
所有患者均在基線時接受肌肉活檢,高劑量組和安慰劑組分別有2例患者在第12周時再次接受活檢,30 mg/kg組4例患者和安慰劑組2例患者在第24周時再次接受活檢。“這種試驗設計使我們得以對較短期高劑量治療和較長期低劑量治療進行比較。”參加開放標簽延長期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在1年(48周)時接受了活檢。
結果顯示,第48周時,安慰劑轉30 mg/kg組患者的肌萎縮蛋白陽性肌纖維的平均百分比為34%,安慰劑轉50 mg/kg組為43%,50 mg/kg組為42%,30 mg/kg組為52%.
活性藥物治療組與安慰劑組的6分鐘步行試驗行走距離從第12周開始出現(xiàn)明顯差異,活性藥物治療組患者的行走距離在第24周時保持穩(wěn)定,而從第24周時才開始接受治療的安慰劑組患者的行走距離逐漸下降直至第36周。
第120周時,之前持續(xù)接受eteplirsen治療的患者的6分鐘步行試驗平均行走距離與基線時相比減少了14米,而從安慰劑組轉至eteplirsen組的患者的平均行走距離與基線時相比減少了79米。相比之下,對DMD自然史的研究顯示,1年時患者的行走距離下降幅度介于30——115米,2年時介于97——125米。
在eteplirsen治療過程中,膈肌功能“非常穩(wěn)定”,與未接受治療的患者的自然史形成了明顯反差。在全部12例患者中,最大呼氣壓保持穩(wěn)定,基線時平均為預測值的90%,第120周時平均為預測值的95%.
最大吸氣壓同樣如此:基線時為預測值的79%,第120周時為預測值的80%.相比之下,自然史研究顯示未接受治療的DMD患者的肺功能隨時間而顯著下降:9歲時最大吸氣壓為預測值90%的患者,以3.9%/年的速度下降;9歲時最大吸氣壓為預測值45%的患者,以3.6%/年的速度下降(Pediatr. Pulmonol. 2014;49:473-81)。
Eteplirsen是一種用于治療肌萎縮蛋白外顯子51缺失(產生無功能的肌萎縮蛋白)患者的藥物。該藥是一種電荷中性磷酰二胺嗎啉代寡核苷酸(PMO),用于占13%的攜帶該突變的DMD患者,通過與肌萎縮蛋白pre-mRNA外顯子51結合而引導肌萎縮蛋白基因的選擇性剪接??s短但仍有功能的肌萎縮蛋白(比如在貝克肌營養(yǎng)不良癥中觀察到的蛋白)的轉錄和翻譯由此得以恢復。
Eteplirsen的中性電荷有助于避免該藥與血清蛋白結合,而與血清蛋白結合是基于硫代磷酸反義寡核苷酸的藥物的問題之一。硫代磷酸反義藥物還與免疫激活、肝毒性、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障礙、腎毒性和蛋白尿有關。而據Kaye博士報告稱,eteplirsen主要經腎臟排泄,半衰期約為3小時,沒有證據表明該藥存在這些問題。在453份尿蛋白檢測中僅有13份呈陽性,并且均滴度很低、為一過性、自發(fā)消失。
Kaye博士指出:“上述數據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盡管早在30年前就已發(fā)現(xiàn)了PMOs,但實際上一直很少有人類數據,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動物和實驗室中進行的,而且直到最近才開始對人類使用該藥。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