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yī)學進展 > 解讀2014年新版芝加哥食管動力障礙分類標準
作者: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消化科 孫曉紅
以往應用傳統(tǒng)水灌注線性方法對臨床表現為非機械梗阻性吞咽困難、非心源性胸痛以及胃食管反流癥狀的患者進行食管動力功能評估。與傳統(tǒng)測壓方法比較,高分辨食管壓力地形圖(HRM-EPT)能更全面、客觀地評估食管動力功能。HRM-EPT是將高分辨食管測壓(HRM)和壓力地形圖繪制相結合應用于臨床評價食管動力的檢測技術。芝加哥國際HRM工作組于2007年首次擬定了芝加哥食管動力障礙分類標準;在2014年工作組結合近年來的臨床實踐,在2011版芝加哥分類標準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和更新,主要對胃食管交界處(E**)流出道、食管動力障礙程度的定義和診斷標準進行了修訂。本文將就2014年新版芝加哥食管動力障礙分類標準的重點內容進行解讀。
解讀1:常用技術參數
綜合松弛壓(IRP)指自上食管括約肌吞咽開始10s時間窗內,E**連續(xù)或不連續(xù)4s的最低松弛壓。IRP相當于傳統(tǒng)測壓技術中的LES松弛殘余壓,用于評價流出道是否梗阻。
食管遠端收縮積分(DCI)指近端食管與遠端食管形成的低壓槽至E**近端之間的食管長度、食管收縮幅度和時間的乘積,用于評價食管蠕動收縮的力度。
收縮減速點(CDP)指遠端食管推進性蠕動收縮速度減低點,為遠端食管S2段和S3段之間的交點。
遠端潛伏期(DL)指上食管括約肌松弛至CDP的時限。
DCI、CDP和DL用于評價食管體部蠕動收縮功能。與舊版相比,新版芝加哥標準中不再應用收縮前沿速度(CFV)這個參數。
解讀2:E**流出道分型
E**主要是由下食管括約?。↙ES)和膈腳(CD)兩部分組成。新版芝加哥分類標準分別闡述了E**的形態(tài)和壓力。
E**形態(tài)分為3種類型(圖):類型Ⅰ,LES和CD重疊,表現為單峰;類型Ⅱ,LES和CD不重疊,表現為雙峰,縱向距離1——2cm;類型Ⅲ,LES和CD不重疊,表現為雙峰,縱向距離大于2cm.
類型Ⅲ提示存在食管裂孔疝,并且可依據呼吸轉折點(**)的位置分為a、b兩個亞型:**靠近CD者為a亞型,**近LES者為b亞型。
計算E**壓力時應考慮呼吸對E**壓力的影響,簡單的計算方法是以胃內壓為基線,分別計算3——5個呼吸周期吸氣相和呼氣相時E**的壓力。E**吸氣壓是指吸氣時E**的最高壓,E**呼氣壓是指兩個相鄰吸氣中點E**壓。
IRP>15mmHg(正常值<15mmHg)提示E**流出道梗阻;在除外機械性梗阻后,可考慮診斷賁門失弛緩,再根據食管動力的特點將賁門失弛緩分為Ⅰ、Ⅱ、Ⅲ型。
解讀3:食管蠕動收縮功能分型
食管蠕動收縮功能包括食管收縮力度和食管收縮模式,新版芝加哥分類標準對二者進行了明確闡述。
食管收縮力度可根據DCI分為失蠕動收縮[DCI<100(mmHg·s·cm)]、弱蠕動收縮[DCI在100——450(mmHg·s·cm)之間]、正常蠕動收縮[DCI在450——8000(mmHg·s·cm)之間]和過度蠕動收縮[DCI>8000(mmHg·s·cm)].
食管蠕動收縮模式包括完整收縮、間斷收縮和期前收縮。完整收縮是指20mmHg等壓輪廓內收縮中斷不超過5cm、DL大于4.5s.間斷收縮為20mmHg收縮等壓輪廓內收縮中斷累及大于5cm、DCI>450(mmHg·s·cm);期前收縮則是指DL<4.5s、DCI>450(mmHg·s·cm)。
解讀4:食管動力障礙分類標準
2014年新版芝加哥食管動力障礙分類標準將食管動力障礙分為E**流出道梗阻和食管體部動力障礙兩類,后者又分為輕度和重度(表)。
在檢測過程中通過患者咽水來評價食管動力功能,即讓患者每次吞咽溫水5ml,共10次。
點評
高分辨食管動力檢測技術為臨床診斷和治療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提供全新的視界。2007——2014年的芝加哥食管動力障礙診斷標準主要是對賁門失弛緩和食管體部動力障礙進行了分類診斷標準的制定。
2015年即將在瑞士召開“胃腸道功能生理檢測方法新進展”會議,將完善上食管括約肌和E**抗反流屏障功能評價,并制定相應診斷標準。隨著臨床應用的不斷推進,食管動力障礙的疾病譜及診斷標準也必將不斷更新和完善。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障礙,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特征,伴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