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yī)學進展 > 有助于改進Barrett食管篩檢手段的研究
Fred Hutch癌癥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于近日發(fā)現了Barrett食管的癌前病變狀態(tài),研究結果顯示食管癌的發(fā)病并不是建立在基因微小突變的積累之上,而是發(fā)生于基因大范圍突變后的數年內。這一發(fā)現有助于研究者識別癌前病變細胞,從而將良性病變與癌前狀態(tài)準確區(qū)分開來。相關研究結果于2013年11月19日在線發(fā)表在《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雜志上。
本研究的主要參與者、Fred Hutch癌癥研究中心的癌癥基因學家Brian Reid博士認為該研究結果給廣大患者吃了顆定心丸,因為研究人員對于如何在癌前病變期提高腫瘤的檢出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能在腫瘤難以控制前及時識別具有惡變潛能的細胞。
腫瘤中大部分為良性且進展緩慢,惡變可能性小。標準癌癥模型顯示,細胞發(fā)生突變的速率通常為一定值,突變速率加快將導致進展迅速、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但該模型卻無法解釋為何常規(guī)篩檢結果多提示良性腫瘤,而常常漏診潛在惡性腫瘤。
該項研究結果可以對此作出解答,Reid博士長期致力于Barrett食管(BE)的相關研究,BE為一種以燒心感為主要癥狀的癌前病變,盡管只有5%的BE進展為食管癌,但由于上述癌變過程即使通過規(guī)律篩查也難以早期識別,因此造成臨床療效欠佳。
為了進一步明確區(qū)分具有惡變潛能的BE細胞和良性BE細胞的基因組,Reid博士及其團隊對定期接受篩檢的BE患者食管組織樣本進行了相關檢測,他們發(fā)現盡管酸性反流物的致突變潛能較高,但未惡變者的食管組織即使長期暴露于胃酸之中,也基本上無突變發(fā)生。
研究者發(fā)現那些最終進展為食管癌的患者在確診前四年左右相關細胞就出現了顯著改變,表現為細胞大范圍嚴重突變,例如染色體部分缺失或整個基因組序列重復等典型癌癥突變。
而這并不是Reid博士之前預期的結果,試驗結果與其他研究者的結論相比并無特別之處。其他研究已證實在卵巢、前列腺、乳腺及結腸組織的腫瘤中都存在基因大范圍突變和基因組序列重復。
研究結果提示在癌前病變方面,食管癌同其他癌癥相比并無特異性,在改進臨床篩檢和疾病預防方面已邁出了重要一步。BE細胞的癌前病變期持續(xù)時間長達4年,這一點足以讓患者安心不少,也使得臨床醫(yī)生有充足時間來識別具有惡變潛能的細胞,同時也為相關研究人員在病變進展之前及時檢出癌前病變細胞指明了方向。
如果研究人員能夠盡早識別出致惡變基因的微小突變,將使癌前病變期隨之延長,此外,微創(chuàng)篩檢手段的進步也使得電子胃鏡等有創(chuàng)性檢查即將成為過去。
如果進展順利,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服用阿司匹林等一些簡單干預手段就將細胞扼殺在癌前病變期,研究者已通過研究證實高危BE患者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可使食管癌發(fā)病風險降低一半。如果能夠將類似的干預手段應用于臨床,可使患者顯著獲益。
Reid博士認為大部分Barrett食管終生不會惡變,通過改進微創(chuàng)檢測手段延長癌前病變期對于Barrett食管患者來說無疑是好消息。
相關專題鏈接:Barrett食管最新診治指南解讀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障礙,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特征,伴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