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微生物——支原體不僅傳染性強,而且善于在對己不利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不久前俄羅斯研究者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支原體之所以在逆境中“很能扛”是因為它能合成多種應激蛋白質,幫助自己適應環(huán)境。
支原體能在土壤、污水和生物組織中生存,感染人和其他動物的泌尿生殖道,還能引發(fā)某些植物病害。支原體的這種廣泛傳播能力說明它善于在各種差異很大的環(huán)境中存活。
俄科學院喀山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日前在新一期俄羅斯《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為了研究支原體的適應能力,研究小組挑選了支原體家族中常見的一大門類——萊氏無膽固醇支原體,并將實驗對象分成AB兩組。A組支原體的生活條件一切從優(yōu),而B組的生活環(huán)境則十分“艱苦”——其培養(yǎng)溫度只有8攝氏度,不提供充足營養(yǎng),它們喜愛的葡萄糖被換成其難以吸收的海藻糖。
在如此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研究者將兩組支原體合成的各種蛋白質分離出來,并用質譜儀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與A組相比,B組支原體合成的120種蛋白質的數(shù)量和成分發(fā)生顯著變化,這些對外界不良刺激產(chǎn)生活躍反應的蛋白質屬于應激蛋白質。其中有111種應激蛋白質分別參與支原體脫氧核糖核酸及核糖核酸的合成,修補其受損的脫氧核糖核酸和自我保護機制,維持其細胞內物質和能量交換。此外,共有47種應激蛋白質的變化會影響支原體的毒性。
在嚴酷生活環(huán)境的“逼迫”下,所有這些應急蛋白質的數(shù)量都會明顯減少,但其中有幾十種蛋白質會針對所有生存威脅“頑強”地進行回應,它們當中的一些蛋白質還存在于其他細菌內,并發(fā)揮類似的“救命”作用。
參與上述科研工作的切爾諾夫指出,他和同事發(fā)現(xiàn)的這些應激蛋白質將成為研究支原體感染的潛在標靶,對這些“靶子”施加影響,將有望為遏制支原體和其他細菌感染提供新手段。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lián)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