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金德(1920年~2011年),生前曾供職于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1945年畢業(yè)于舊上海市中醫(yī)學院第25屆。師從丁甘仁之孫丁濟萬先生,從事中醫(yī)工作60余年,經驗豐富,醫(yī)術精湛,現介紹其治療咳血病案。
陳某某,女,58歲,退休工人。
初診:1980年9月1日。
有支氣管擴張咯血史十年之久,經常發(fā)作,近日來咳嗽痰多黏稠,痰內有血,神疲乏力,口膩,納谷一般,二便正常,苔薄膩,脈細弦。乃素體陰虧,痰熱戀肺,木火刑金,肺絡受損,宜以養(yǎng)陰肅肺,清熱止血。
處方:南北沙參各9克,麥冬9克,杏仁9克,山梔9克,丹皮9克,柴胡9克,茯苓9克,川貝母9克,茜草炭9克,鮮茅根30克,百部9克,炙枇杷葉9克(包煎)。7劑。
二診:1980年9月8日。
服藥后,咳嗽已減輕,痰血已止,痰多白沫,神疲乏力,苔薄膩,脈弦。再予原法出入。
處方:南北沙參各9克,麥冬9克,桑葉皮各9克,茯苓9克,川貝母9克,橘絡3克,半夏9克,竹茹9克,款冬9克,紫苑9克,仙鶴草9克,炒谷麥芽各12克,金匱腎氣丸9克(包煎)。7劑。
三診:1980年9月15日。
偶有咳嗽,痰內有血,納谷已香,肢軟無力,低熱,苔薄膩,脈弦。再予原法出入。
處方:南北沙參各9克,麥冬9克,桑葉皮各9克,杏仁9克,川貝母6克,橘絡3克,款冬9克,仙鶴草9克,紫苑9克,茜草炭9克,藕節(jié)炭9克,腎氣丸9克(包煎)。7劑。
先后共診治14次,諸癥基本消除。
按 《先醒齋廣筆記》:“治吐血有三訣,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行血則血循經絡,不求亦可自止矣。止之則血凝,血瘀必發(fā)熱惡食,病曰沉痼矣。“宜養(yǎng)肝不宜伐肝,……”經云:“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肝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職也。養(yǎng)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新舊;伐肝則肝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氣不宜降火。”氣有余便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景岳全書》告誡人們:“凡治損傷無火無氣,而血不止者,最不宜妄用寒涼,以伐生氣。宜純甘至靜之品,培之養(yǎng)之,……營氣自將守謐,不待治血而自安也。”降火必用寒涼,苦寒反伐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tǒng)血,血愈不能歸經矣。
一般來說,不同部位的出血與不同臟腑有關,如咳血多見于風熱傷肺,肝火犯肺;衄血多見于肺熱,胃熱和氣血虧損;吐血多見于胃中積熱和肝火犯肺;便血多見于脾胃虛寒,脾不統(tǒng)血和濕熱下注大腸;尿血多見于陰虛火旺,亦見于脾腎兩虧和濕熱下注膀胱等。但各個部位、各個臟腑引起的出血,其病機都是由血熱、氣虛或血瘀引起,屬熱者較多,屬寒者較少。
上述醫(yī)案就是由于素體肺陰虧損,肺絡受傷,引起咳血,方用養(yǎng)陰清熱,止咳化痰之劑而收效的實際例子。(屠金德治咳血案 張高炯)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頜...[詳細]
管治療術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理論、操作規(guī)范、材料器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