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神經內科醫(yī)學進展 > 諾貝爾得主詳細解剖神經遞質釋放過程
今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就是在這個細胞基本過程中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們的發(fā)現對于我們理解“貨物”如何在正確的時間、在細胞內外被精確地輸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從酵母到人,不同的生物體利用相同的機制進行囊泡的輸送和融合。
其中來自斯坦福大學的ThomasC.Südhof教授主要貢獻在于闡釋了信號如何指導囊泡精準地釋放其“貨物”的原理,近期他在《NatureMedicine》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詳細介紹了神經遞質釋放過程的分子機制。
囊泡通過同神經細胞的外膜結合,從而將信號分子神經遞質釋放出來但是,這些囊泡只有在神經細胞需要給臨近的神經細胞發(fā)送信號時,才被允許將其包含的神經遞質釋放出來。那么,如何對這種釋放進行精確地控制呢?
科學家們此前已經知道,鈣離子與這一過程有關。在上世紀90年代,Südhof就開始在神經細胞中搜尋鈣離子敏感蛋白。最終,他闡明了對大量鈣離子進行應答并指導臨近的蛋白快速地讓囊泡同神經細胞的外層膜相結合的分子機制—拉鏈被打開,信號物質釋放出來。他的發(fā)現解釋了如何獲得這種時間上的精確性以及囊泡內的“貨物”如何被按需釋放。
Südhof表示,他的研究成果與其它研究共同揭示了一個合理機制——解釋了膜在遞質釋放過程中如何快速融合,這些融合又是如何受到鈣離子的調控,以及突觸囊泡鈣離子調控融合是如何在突觸前終端進行快速組織的。
然而,隨著許多研究成果的公布,也出現了更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十分重要,比如說融合的精確物理化學機制,在大腦疾病病理過程中,融合機制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這一領域還有許多工作有待科學家們探索。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