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nèi)科醫(yī)學進展 > 經(jīng)方辨治急性胃腸炎
患者劉某,男,38歲。2010年7月15日初診。自述于1周前在某工地施工時,因天氣炎熱,連吃三根冰棍和一碗冰鎮(zhèn)綠豆湯,不久即發(fā)生劇烈腹痛、泄瀉,伴惡心嘔吐,即送當?shù)啬翅t(yī)院急診就醫(yī),查血、尿、糞常規(guī)未見明顯異常,擬診為“急性胃腸炎”。給予靜脈補液,肌注阿托品及口服黃連素等西藥治療5日,癥狀好轉,但仍不時有惡心感,腹痛,泄瀉日3~4次。
刻診: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胸脅脹悶,不時泛惡,食欲不振,腹中冷甚,陣發(fā)腸鳴腹痛,大便溏泄,舌質淡,苔白滑,脈弦細。證屬脾胃虛寒,治宜溫中散寒。方用附子粳米湯合理中丸加味。
處方:炮附子30克(先煎1小時),姜半夏20克,甘草10克,大棗15克,粳米30克,紅參10克,黨參30克,干姜20克,白術20克,烏藥15克,木香15克。服7劑,日1劑,連續(xù)水煎3次,每次取汁150ml,混勻后分早、中、晚3次服完。囑忌食寒冷肥膩食品。
7月22日二診:精神好轉,胸脅脹悶、惡心、腸鳴腹痛均消失。四肢仍欠溫,腹中仍有冷感,大便未成形。示方藥有效,守原方續(xù)服7劑。
7月29日三診:四肢轉溫,腹冷消失,大便成形。惟睡眠欠佳。舌質淡紅,苔簿白,脈緩。守原方加酸棗仁20克,再服7劑。
8月5日四診:精神、食欲、睡眠均好。遂予中成藥附子理中丸1周量以鞏固療效。
隨訪半年余,未見再發(fā)。
按:《金匱要略》之附子粳米湯主治“腹中寒氣,腸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之癥,其病機為脾胃虛寒,水濕內(nèi)停;《傷寒論》之理中丸,主治“霍亂……寒多不用水者”之癥,其方后又云“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可知其病機為脾胃虛寒,運化失職。二條文證候之基本病機均為脾胃虛寒。筆者所治病例,其證候表現(xiàn)與上述二條文之證候合并后相似,基本病機相同。故以二方合之以增強療效。方中加烏藥是用其疏暢胸腹氣滯以順氣止痛,散寒溫腎,加木香行氣止痛。由于方證合拍,故收效甚佳。值得一提的是,對附子粳米湯,不要囿于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而不敢用,故人以“有時癥,用是藥”為準則也。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道障礙,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特征,伴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