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腫瘤科醫(yī)學進展 > 結直腸癌診斷中全結腸鏡檢查的臨床意義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其病死率位居全部惡性腫瘤的第4~5位。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和居民膳食結構的變化,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日趨增高?;仡?001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內鏡室4049例結腸鏡檢查中,發(fā)現并由病理確診為結直腸癌229例,總結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特點、內鏡下表現及病理特點,探討結直腸癌診斷中全結腸鏡檢查的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六安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鏡室2001年1月-2009年3月間共行結腸鏡檢查4049例,經結腸鏡及病理證實的結直腸癌患者229例,占同期受檢人數的5.65%,其中男性130例,女性99例,男女之比為1.3∶1。本組資料以便血為結直腸癌的主要臨床癥狀,共計141例,占61.67%,其次為腹部隱痛58例,占25.32%,部分病例伴有腹瀉、里急后重、腹脹、腹部包塊、大便習慣性改變、不全梗阻、消瘦、貧血等。本組直腸癌117例,其中肛門指診觸及79例,占67.52%。
1.2 檢查方法
使用富士能-88WM電子結腸鏡,要求腸道準備達到滿意程度,以避免遺漏小的病灶。檢查中發(fā)現病灶后,如無狹窄,鏡身可以通過,就繼續(xù)進鏡達回盲部,以避免遺漏同時性多原發(fā)性癌灶,并且全面仔細地檢查全結腸,可以及時發(fā)現伴發(fā)息肉。
2.結果
本組4049例全結腸鏡檢查中,除16例因腫物堵塞腸腔引起狹窄梗阻不能繼續(xù)進鏡外,其余病例全部插至回盲部,成功率為93.01%。
2.1 鏡下表現
本組結直腸癌以腫塊隆起型最多見為127例(55.45%),其次是潰瘍隆起型為69例(30.53%),潰瘍浸潤型為33例(14.41%)。
2.2 病理特點
本組結直腸癌病理組織學分型中以腺癌為主,其中低分化腺癌24例(占10.77%),印戒細胞癌2例(占0.873%),另外還有鱗癌1例(占0.43%),類癌3例(1.31%)。
2.3 分布部位
本組229例結直腸癌患者中癌灶發(fā)生于直腸133例(58.07%),直乙交界結腸12例(5.24%),乙狀結腸39例(17.03%),降結腸4例(1.79%),橫結腸5例(2.18%),升結腸9例(3.93%),回盲部27例(11.79%)。
2.4 同時性多原發(fā)性結直腸癌
本組229例結直腸癌其中雙原發(fā)癌3例(1.31%),癌灶發(fā)生部位多以直乙結腸與右半結腸同時癌多見。
2.5 合并結直腸息肉
本組229例結直腸癌患者中合并息肉者81例,占35.37%,其中合并兩個以上多發(fā)息肉19例,占23.45%,包括家族性息肉病癌變3例。直腸癌合并息肉者52例,占結直腸癌合并息肉的64.19%。
3.討論
3.1 提高結直腸癌檢出率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呈迅速上升趨勢,華東醫(yī)院等報告結腸鏡結直腸癌檢出率為8.70%,國內匯總檢出率為5.87%,Fruhmorgen報告檢出率為3.53%。本組4049例結腸鏡檢查結直腸癌檢出率為5.65%,與文獻報道相符。其中60歲以下受檢者3187例,確診為結直腸癌的患者74例,占2.32%,60歲以上老年受檢者862例,檢出結直腸癌155例,占17.98%。可見60歲以上老年人結直腸癌檢出率明顯高于非老年人,這與老年人生活起居習慣,飲食方式及壽命延長有關。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在人群中所占比例日趨增加,因此應將老年人列為結直腸癌篩選的高危人群,5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應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
3.2 避免結直腸癌誤診
結直腸癌早期出現便血癥狀的患者往往誤以為痔瘡出血,結直腸癌便血與痔瘡便血的區(qū)別在于腸癌出血,血帶黏性,而且混合于糞便中,而痔瘡出血在糞便表面,有時便后出血,患者難以做出正確判斷而忽略了進一步檢查。故一旦發(fā)現便血應及時進一步檢查以排除腫瘤可能。直腸癌占結直腸癌的60%~75%,其中75%病例距肛門7cm以內,肛門指診可觸及病灶。本組資料直腸癌肛門指診陽性率為67.52%,尚低于75%的可觸及率,因此肛腸科醫(yī)師在充分發(fā)揮肛門指診重要作用的同時,應及時督促患者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提高直腸癌的早期檢出率。高位結直腸癌早期即可少量出血,患者可出現無明顯誘因、無明顯癥狀的貧血,宜及時進行大便潛血試驗,以明確病變部位。高位結腸癌患者常因其并發(fā)的其他癥狀如右下腹痛或右下腹包塊而誤診為闌尾炎或闌尾膿腫,醫(yī)師要詳細詢問患者是否存在消瘦、乏力、貧血、黏液血便等病史,在切除闌尾手術中,應注意探查回盲部及右半結腸,避免漏診腫瘤,延誤診治最佳時機。因此對于存在腹痛、腹脹、腹瀉及腹部觸及包塊者,特別是中老年人應提高警惕,及早進行大便潛血試驗,必要時考慮全結腸鏡檢查以除外結直腸癌。
3.3 全結腸鏡檢查意義
同時性多原發(fā)性結直腸癌是指在結直腸不同部位同時發(fā)生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原發(fā)性癌,為結直腸癌的生物學特征之一。據國外文獻報道,同時性多原發(fā)性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為5%~10%,國內文獻報道,多原發(fā)性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為2.0%~2.6%。本組229例結直腸癌其中同時性多原發(fā)性結直腸癌3例(1.31%)。多原發(fā)性結直腸癌可發(fā)生在結直腸的任何部位,但有明顯的部位傾向性,即以發(fā)生于直、乙狀結腸交界處最多,右半結腸次之,病理分類以腺癌為主,黏液腺癌次之,同時腺瘤癌變遠較一般結直腸癌多見。近年統(tǒng)計分析結直腸癌發(fā)生部位正在發(fā)生變化,右半結腸癌發(fā)生率有上升趨勢,本組升結腸9例(3.93%),回盲部27例(11.79%),因此要求內鏡醫(yī)師不應滿足于一處病灶的發(fā)現,除腸腔狹窄或屬禁忌外,均應進鏡至回盲部作全結腸檢查。對于術前腸梗阻鏡身無法通過的患者,要求術中必須作全結腸探查,最好在術中配合結腸鏡操作,以及時發(fā)現是否存在多原發(fā)性癌灶,提高生存率,避免再次開腹手術。
3.4 提高結直腸癌并發(fā)結直腸息肉的檢出率
結腸腺瘤幾乎是所有散發(fā)性結直腸癌的前身,Fealon和Vogelstein(1990年)對同時性多原發(fā)性結直腸癌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大腸腺瘤到癌順序演變的分子遺傳學模式”。腺瘤-癌序貫學說是我們了解和處理結腸腺瘤的中性原則,它是指正常結腸黏膜順序進展為小管狀腺瘤、較大腺瘤、有較晚期組織學特點(絨毛結構、高級別不典型增生或兩者共存)的腺瘤和癌。雖然并非所有結腸息肉都是腺瘤(增生性息肉約占直腸乙狀結腸小息肉的一半),而且90%以上的腺瘤并不進展為癌,但目前尚不可能明確識別出那些將要進展為癌的腺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加治療,幾乎所有病例都會發(fā)生結腸癌。腺瘤性息肉惡變?yōu)榻Y直腸癌需要10~15年的時間。在年齡50~60歲結腸腺瘤率為20%~25%,大于70歲者達50%。本組資料結直腸癌并發(fā)結直腸息肉達35.37%。
在我國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生活方式及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結腸息肉發(fā)病率有升高趨勢,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結直腸癌合并息肉的發(fā)病率也有升高趨勢,因此對高危人群應重視結腸息肉的檢出率,更須重視結直腸癌患者合并結腸息肉的檢出,一旦發(fā)現及時進行鏡下電切治療,并送檢病理。腺瘤患者被建議和接受結腸鏡監(jiān)測,因為他們發(fā)生新(異時性)腺瘤和結直腸癌的危險較大,是無腺瘤患者的2~4倍。通常的做法是徹底切除所有腺瘤,并經內鏡和病理檢查證實切除完全。30%~60%結腸息肉鏡下切除后在3~5年間可再發(fā)。一般來說,單發(fā)性腺瘤術后1~2年隨訪1次,多發(fā)性息肉應每年隨訪,廣基息肉術后3~6個月即應隨訪。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fā)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