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動脈導管瘤合并室間隔缺損1例
2015-07-20 15:08
閱讀:1147
來源: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責任編輯:李思民
[導讀] 【一般資料】 患嬰 女 1月齡 【主訴】 咳嗽5天,加重伴喘息1天。 【體格檢查】 4.4kg。 呼吸稍促,無明顯吸氣三凹征,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許喘鳴音,24肋間可聞及3/Ⅵ級收縮期雜音。 【輔助檢查】 超聲心動圖檢查提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膜周型5m
【一般資料】
患嬰 女 1月齡
【主訴】
咳嗽5天,加重伴喘息1天。
【體格檢查】
4.4kg。
呼吸稍促,無明顯吸氣三凹征,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許喘鳴音,2——4肋間可聞及3/Ⅵ級收縮期雜音。
【輔助檢查】
超聲心動圖檢查提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膜周型5mm)、卵圓孑L未閉、動脈導管未閉(2mm),主動脈弓峽部左后方見異常橢圓形瘤樣回聲,邊界清晰,大小約23mm×30 mm,其內(nèi)見低速血流信號。心臟CT提示室間隔缺損,卵圓孔未閉,動脈導管瘤(圖1——3)。
【治療】
完善相關準備后,2013年10月在深低溫停循環(huán)下行動脈導管瘤切除、主動脈擴大的端側吻合術,同期行室間隔缺損修補及卵圓孔縫閉術。術后病理結果顯示:送檢動脈導管存在血管壁結構,內(nèi)層內(nèi)皮下灶性纖維素性壞死,中層膠原纖維增多,灶性變性,未見明顯炎癥細胞浸潤,外層未見明顯異常(圖4)。
術后患嬰恢復順利,痊愈出院。
術后1個月隨訪時,患嬰喂養(yǎng)正常,體質量增長滿意。復查超聲心動圖,提示主動脈弓部血流通暢,無殘余壓差,室水平無殘余分流;心功能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0.64。
【討論】
先天性動脈導管瘤(ductusarteriosusaneurysm,DAA)是一種少見的動脈導管類型,其確切的發(fā)病率和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70%較小的動脈導管瘤可以進行性縮小并自發(fā)閉合。大多數(shù)患兒無臨床癥狀,但當瘤體較大可產(chǎn)生周圍組織器官壓迫,如壓迫支氣管、喉返神經(jīng)、肺動脈等,并出現(xiàn)相應癥狀。此外,動脈導管瘤可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包括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昏迷、自發(fā)性破裂大出血和失血性休克等。
本病應與縱隔腫瘤、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和主動脈峽部假性動脈瘤等相鑒別。超聲心動圖、心臟CT及MR成像有助于鑒別診斷。
由于動脈導管瘤有潛在自發(fā)破裂可能性,一旦診斷明確,密切隨訪觀察至關重要。以下情況需要積極考慮手術干預:(1)超過新生兒期瘤體仍保持開放;(2)合并結締組織病,有較高的自發(fā)破裂風險;(3)有血栓形成并蔓延至主動脈或/和肺動脈征象、或血栓栓塞;(4)周圍組織器官壓迫癥狀。手術方式推薦正中切口、體外循環(huán)低流量灌注或深低溫停循環(huán)下進行,避免發(fā)生游離過程中瘤體破裂、大出血。一并切除瘤體及瘤蒂附著的主動脈峽部,防止殘余部分導管組織,并行主動脈端端吻合或端側吻合。本例患嬰瘤體較大,體外循環(huán)和深低溫停循環(huán)下順利切除瘤體,并行主動脈端側吻合,同期行室間隔缺損修補及卵圓孔縫閉術,術后恢復良好。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