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最近又大批出去掃貨了,不過,這次掃的不是愛馬仕和電飯煲,而是藥品。
日本小林制藥企業(yè)的產品,被不少游客在網上赴日攻略里列為“去日本必買的常備藥”。結果,在日本經濟振興乏力的大環(huán)境下,藥品企業(yè)的財務報表卻頗為亮眼,小林制藥第二季度的銷售額增至去年同期的5倍多。
過去,國人從海外代購藥品,往往是治療癌癥等重癥的藥品,代購原因是海外同類藥價相對便宜。但是,這次國人在日本瘋搶的藥品,卻并非是治療疑難雜癥的昂貴藥品,而是日常常用的。比如,外傷用的創(chuàng)可貼,用于退燒的退熱貼,還有各種兒童日常用藥……
國內藥企并非沒有研發(fā)和生產同類醫(yī)藥產品的條件,但卻在人性化方面大為遜色。日本藥企生產的“液體創(chuàng)可貼”,涂抹在傷口后能形成薄膜防止細菌侵入,兒童藥的包裝上則繪有卡通形象,減少孩子對藥物的抵觸情緒。
這樣的尷尬情景,值得藥企去反思。
若是技不如人尚能聊以**。但問題是,國人的海外代購商品名錄,已經從國內鮮見的奢侈品,轉為國內大量生產的普通日用品。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包括藥企在內的很多國內企業(yè),習慣了舊有的市場競爭“慣性”:大家共同生產著消費者滿意度一般的商品,共同維系著各自的市場份額。對于需要成本較高的領域或環(huán)節(jié),棄之不顧。久而久之,這樣的競爭“慣性”,變成了競爭“惰性”。
游客們去日本瘋搶的兒童藥,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按規(guī)定,兒童藥應改為顆粒劑或口服劑,而我國市場上90%以上的藥品都沒有兒童劑型。因為,研制兒童劑型綜合成本很高,尤其是在藥品研制必經的***階段,而兒童劑型藥品的利潤率又不高。
過去,消費者對此只能選擇“湊合”。根據全球兒童安全組織在2013年時發(fā)布的數據顯示,當時在京滬廣蓉四城,有31%的家長曾把成入藥減量給孩子吃。但這樣的潛在危害是很大的,根據上海兒童醫(yī)學中心的數據,兒童急診有90%以上的原因為誤服藥品,兒童重癥病例中有七成為誤服藥品。
當國人的荷包越來越鼓時,他們選擇商品的范圍不再局限于國內。找個去海外的親戚朋友順道帶回來,并非什么難事。要知道,2014年,我國出境游者高達1億人次。奶粉如此,馬桶圈如此,創(chuàng)可貼和兒童藥亦然。
其實,很多產品的研發(fā)和生產并不難,關鍵是,能否把時時變化的消費者需求作為考量,時時把尊重消費者這一理念真正放在心上。如果一個企業(yè)里,無論科研、產品還是市場部門,都忽略海外同行的創(chuàng)新之處,或許哪天醒來,就會發(fā)現市場份額已經被海外代購侵蝕。
換言之,正在嘲笑連創(chuàng)可貼消費群體都維系不住的國內藥企的其他企業(yè)們,也要從這次的“掃藥”中得到警示。當國人們全球掃奶粉的時候,哪家藥企會想到今日“躺槍”,而當大媽們海外“淘藥”時,保不齊又會發(fā)現什么產品比國內價低質好,還更貼近消費者需求。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xù)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專業(yè)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