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樣體又稱增殖體、咽扁桃體,位于鼻咽頂壁和后壁交界處,兩側咽隱窩之間,是咽淋巴環(huán)的一部分,是機體的免疫器官。一般來說腺樣體出生后即已經(jīng)發(fā)育,6-7歲達到生長高峰形態(tài)也最為顯著,10歲后開始逐漸萎縮變小。腺樣體由各種因素而導致的慢性炎癥長期反復的**而發(fā)生病理性肥大,并引起相應的癥狀者稱為腺樣體肥大。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小兒的發(fā)病率比成人高,是引起小兒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腺樣體肥大一直被認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腺樣體肥大機械壓迫堵塞作用
咽鼓管是外界與中耳溝通唯一的通道,咽鼓管通氣頻率可以影響中耳生理性氣壓的維持,如果只有少量氣體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則會使氣體的吸收量大于進入量從而導致中耳的負壓。同時與成人不同的是小兒咽鼓管較短,峽部較寬大,路徑類似一直線,與水平面交角只有8-12O,鼻腔及鼻部炎癥易經(jīng)此侵入鼓室內(nèi),小兒咽鼓管因為尚處于發(fā)育階段,腭帆張肌(TVP)薄弱,收縮力差,加之咽鼓管軟骨彈性差,所以當肥大的腺樣體壓迫咽鼓管時,更容易導致鼓室的負壓。一旦負壓形成,可導致鼓室軟骨段管壁形成塌陷,以致管腔狹窄或者閉塞,從而增加了分泌性中耳炎的感染機會。此外,中耳粘膜的氣體交換功能不良、中耳的清潔功能障礙以及咽鼓管粘膜細胞生物學等機制均有研究表明與中耳負壓相關。
后鼻孔被肥大的腺樣體亦堵塞,引起吞咽時鼻咽部壓力增大,導致咽鼓管出產(chǎn)生逆流,導致鼻咽部富含大量細菌的分泌物反流至中耳;肥大的腺樣體同時作為致病菌的“儲蓄池”其內(nèi)窩藏的大量病原體可通過咽鼓管逆行感染中耳;部分小兒患者也可由感染病毒而出現(xiàn)急性腺樣體炎,此類患兒急性期病毒可由腺樣體侵入至中耳而引起耳痛、耳悶閉塞感及聽力減退以及鼓室積液等分泌性中耳炎的表現(xiàn)。
二、腺樣體作為鼻咽部病菌存儲池與SOM的關系
(1)細菌感染
在分泌性中耳炎的鼓室積液中找不到核形態(tài)異常白細胞或其他致病菌,故而一直認為本病是一種無菌性的炎癥。但近年來,隨著相關科學的飛速發(fā)展,微生物檢驗水平以及菌培養(yǎng)的方法相繼與國際檢驗水平的接軌,相繼在中耳積液中檢測出了各種需氧及厭氧致病菌、病毒和衣原體,其中主要需氧菌集團是溶血性和G -溶血性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厭氧菌團是消化鏈球菌,普氏和各種梭桿菌。
(2)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對腺樣體肥大引起分泌性中耳炎也可以作為一個始動因子來誘發(fā)。因此,在對于腺樣體肥大伴有SOM患兒若其術前EB病毒檢測陽性,應盡早的實行干預措施,手術治療后,術后對其進行定期的隨訪、觀察是很有必要的。
(3)衣原體感染:
目前認為衣原體感染的誘因是臨近器官的逆行感染,通過腺樣體排除繼而到達咽鼓管所致;在發(fā)病的起始階段,可引起腺樣體以及咽鼓管腫脹、腺體分泌物增多、纖毛運動功能下降、產(chǎn)生炎性介質進而使得中耳積液量增加,引發(fā)分泌性中耳炎。
三、腺樣體作為鼻咽部免疫器官參與SOM發(fā)生的免疫機
腺樣體為咽淋巴環(h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生后即發(fā)育成熟,在兒童時期腺樣體體積達到生長峰值,以后逐漸萎縮,腺樣體組織內(nèi)含有各個發(fā)育層面的淋巴細胞如TB細胞、漿細胞、吞噬細胞等,具有細胞和體液免疫的雙重功效。
另外肥胖因素一直認為是引起多種兒童疾病的一個致病因素。
小細胞肺癌(SCLC)是一種難治、預后極差的肺癌亞型,其特征是快速生長和早...[詳細]
復雜膽道結石作為肝膽外科的重要疾病,因其病情復雜、多樣化特點,對診療技術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