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ell以“特別推薦論文”刊發(fā)了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徐國良研究員的最新成果,他們找到了一種制造“人工精子”的方法,可以對人造精子中的基因進行“加工”,并穩(wěn)定地遺傳給后代。該雜志認為,這一成果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的研究。
在自然界,哺乳動物的普通細胞中都含有兩套DNA,一套來自父親,另一套來自母親。而精子和卵子是一類特殊的細胞,它們每個細胞中只含有一套DNA,當它們結(jié)合到一起變成受精卵時,才能發(fā)育成一個新個體。
徐、李兩位研究員作了一個異想天開的嘗試:讓一個單獨的精子發(fā)育成一個具有100多個細胞的胚胎。這能行嗎?對于已經(jīng)成熟的精子,當然不可能,不過他們把一個精子注入了一個去掉DNA的卵細胞中,這個只有來自父親遺傳物質(zhì)的“受精卵”就開始發(fā)育了,這即是“孤雄單倍體胚胎”。
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
精子可以決定性別,一種是可生出雌性小鼠的,包含X染色體;另一種是雄性的,包含Y染色體。所有發(fā)育存活下來的,全部都是“雌性精子”。李勁松解釋,過去有實驗證明,X染色體上含有許多胚胎早期發(fā)育基因,而Y染色體沒有。更有趣的是,盡管“孤雄胚胎”只有一套染色體,但在發(fā)育過程中,細胞會逐步擁有兩套DNA,變成正常的雙倍體,這讓科學家感到異常驚奇,不明白自然界通過什么方式在“糾錯”。
另外,拿出任何一個“孤雄單倍體胚胎”細胞,都可以當作精子使用,使卵細胞受精,并生下正常小鼠——可惜的是成功率比正常精子低了4-5倍。但好處在于,這種“人造精子”的基因可以被“加工”,比如敲除或增加某個基因,這使得科學家能方便地制造出實驗所需要的小鼠模型,而且保證能將基因的“加工結(jié)果”穩(wěn)定地表現(xiàn)出來,并遺傳給后代。
徐國良介紹,一般小鼠繁殖一代需要約3個月,而按照傳統(tǒng)方式,要繁殖2-3代小鼠才能獲得所需要的轉(zhuǎn)基因或基因打靶小鼠,如果利用這種新技術,1-2代即可搞定,相當于將實驗周期縮短了1-2倍。
“如果這種方法運用到像猴子這樣的非人類靈長類實驗動物上,效果將更顯著。”李勁松說,因為猴子的繁殖周期以年計,且一般一次只生一胎,靠“撞大運”方式獲得需要的轉(zhuǎn)基因動物,成本十分高昂——這種新方法無疑大大縮短了培養(yǎng)時間,降低了實驗成本。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lián)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