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區(qū)干面胡同53號,對于萬千進行造血干細胞的血液病患者來說,是一個為他們的生命進行重新鏈接的地方。這個神圣而又神秘的地方今天面向公眾敞開了大門。
中華骨髓庫主任洪俊嶺介紹,到2012年底,中華骨髓庫庫容量突破165萬人份,累計捐獻數突破3000例,已經躋身于世界一流骨髓庫的行列。建庫12年以來的初配相合率從5%提高到了85.64%,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能在骨髓庫中找到相合的配型,成功率已經很高。盡管發(fā)展迅速,但國內的骨髓捐獻志愿者數量仍然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專家介紹,美國每萬人中有300多人報名加入骨髓庫,**有144人,而大陸卻只有13人,差距明顯。“我國白血病發(fā)病率為十萬分之5.76,人類白細胞抗原的相合幾率在兄弟姐妹之間為25%,非親緣人群極低,從百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甚至更低,但如今的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兄弟姐妹中找到配型的概率幾乎為零,建設非親緣關系的骨髓庫意義重大。 “在公民獻血的宣傳動員和觀念教化上,我們大大落后了。”專家介紹,長期以來,我們對待少數獻血救人、主動無償獻血和參加義務獻血的人一律大力表彰,并給予假期和物質獎勵,禮遇之隆,至今未減。
有人認為這是在大力宣傳和推動獻血事業(yè)朝著正常的方向發(fā)展,其實,恰恰是這種大張旗鼓的宣傳和格外優(yōu)寵的禮遇,無形中把本來符合生命科學、于身體并無損傷的獻血行為神秘化、神圣化,使人們失去了平常心。 今年年初,北京白血病患者吳志輝在免疫系統(tǒng)被摧毀的最后一刻遭遇捐獻者突然反悔的事件,引發(fā)了社會對于骨髓捐獻悔捐現象的思考。而志愿者的流失和反悔也正是中華骨髓庫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在報名的志愿者中,與患者配型相合后,有20%的人反悔,給出的理由常常是父母不同意、兒女不同意,甚至丈母娘不同意、領導不同意都被搬出來成了搪塞的理由。而如果接受移植的患者已經“進艙”,接受了清髓處理,這時他自身的造血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都被摧毀了,就如同一只背負著沉重壓力、滿負荷的駱駝,而捐獻志愿者最后關頭的突然反悔,就相當于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中華骨髓庫倡議志愿者,報名捐獻時要深思熟慮,一旦與患者配型相合就要義無反顧!
醫(yī)師節(jié)本身是好的,希望不要成為形式,更成為醫(yī)生的一種負擔,各地醫(yī)院為了迎接...[詳細]